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高强度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全面展开。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头戏。由此,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也成为高等院校培养计划的重要任务。
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如郑宏伟、许铭基提出的“自主、合作、实践”教学模式[1]。暨爱民先生提出了实践教学可以从“文本”转到“田野”[2]。杨果、刘安志提出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新模式的“一体三翼”体系[3]。这些研究成果都很有借鉴意义。本文立足于民族院校历史学专业的实际,分析以见习、研习和践习为主的“三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以期推动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发展。
一、“知行合一”与实践教学
知行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早已有之。《尚书》就说过“知之非难,行之为难”的知行命题。春秋时期孔子对这个问题,也有过相关的表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指出追求真知不能光空想,而应该去实践。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反对知而不行。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之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行,故而又牵制缠绕于言语之间,愈失而愈远矣。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4]在他看来,道德修养(知)要与道德行为或实践(行)两者互为一体,才可以称之为善。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还需要与道德实践相结合,方为至善。
王守仁谈“知行合一”,初旨是谈道德修养、道德实践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也是求真知的过程,只能通过实践方可以达真知的境界。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大学期间研习王阳明的《传习录》,极为欣赏“知行合一”理论,后赴美留学,师从教育家杜威,杜威强调“从做中学”,对“知行合一”理论又做了发挥。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推行生活教育,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陶先生强调教、学、做三者合一,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后来的教育理论发展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实际上这也是回归到传统的“知行合一”理念。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教学[5]。文件明确指出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定位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求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的设计和应用。如何将教育部的这个实践育人工作意见落到实处,需要多方合力。就教育培养机构来说,高校必须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二、“三习”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的发展,需要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高等院校的师范生实践教学备受关注。在当前的师范生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种种因素制约,师范生的实践教学绝大部分是以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为主。多数师范生在毕业教育实习时,常有这样的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站到讲台方恨练得少”。问题的症结在于平时的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因此,我们认为,要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应以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培养为中心,积极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在推行探究式学习之上,重点开展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见习、研习、践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专业能力,形成节奏明快、张弛有度、突出能力的教学模式。
1.见习是实践教学的前提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教育见习是本科教师教育专业观摩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观摩学习中学教师的说课、备课、教学过程和对其教学的评价,使学生了解中学教学的基础流程。我们认为,教育见习应作为一门实践课在师范生的专业课程当中单独列出,贯穿大学四年各个学期的相关教育类课程当中,内化为学生日常的专业能力学习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受益。师范生入校后,即根据相关学科基础课和教育技能课先安排相应的见习活动,进入中学课堂听课,体验教学过程。见习可以让师范生站在教师的角度,重新了解教师工作的内容、性质与作用,切身体会基础教育工作的目的所在,还能亲身观察现阶段中学教育课改的最新进展,了解中学生学习特点。见习还有利于师范生了解当前的中学教育情况,对培养职业认同感有很好的帮助。总之,见习能让学生切实地锻炼自己,提升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思想水平,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些都将为学生毕业前的教育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研习是实践教学的基石
通过见习活动,学生们可以初步感悟历史课堂教学的流程与理念,但是要上升为一种历史课程意识,光有见习不行,还需要研习。学生们在见习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研究学习。
研习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研习相关学科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以期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对见习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分析、探究与评价,研习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研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养成正确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研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是以微格教学实训的方式开展相应研习活动,或是专业教师指导专业理论学习,或是聘请中学优秀教师对其进行师范技能的指导和研习,以此来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与技能。研习活动还可以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如将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以小组研究性课题的方式让学生自讲,让学生感悟教学规律;组织各类师范生技能比赛等,以赛促教促学。研习活动还应该紧跟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研究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合途径。通过形式多样的研习活动,让师范生学会从教育研究者的高度出发,正确审视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内涵,树立一种正确的学科课程意识。
3.践习是实践教学的核心
践习是指毕业教育实习,它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知识、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一直秉承集中实习、配备专业老师担任导师、全程参与指导的做法。通过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实习生基本掌握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和方法,提升了实践能力。践习同时也是将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原则贯穿于实践教学过程中来,是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将见习和研习的收获和积累熟练应用于践习的过程当中,是高校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师范生的必经之路。践习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策略进行实际操作,进一步帮助师范生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基础之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实现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三习”模式并非单线发展,而是互为循环。如践习过程本身也要求实习生在教育实习时先进行一定时间的见习,在见习中了解所在学校、班级、课程教学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以及班级管理的研习活动,并通过实践行动,完成践习环节。在践习结束后,还应该对整个教育实习活动进行研习,开展教育反思,以拾遗补阙,扬长避短。
三、结语
在当前高校师范生培养的实际工作中,推行“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式,采取多样化的见习形式以及实现有效研习,将师范生自身素质的要求落到实处,有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综合素质。当然,要将“三习”实践教学模式真正推行到实处,高校还应该积极与各级中小学教育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的话,见习、研习、践习才不至于停留在理论讨论的层面。只有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开展“三习”实践教学,实现大学与中小学教育教师培养的联动机制,才真正能为教育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7127.html上一篇:浅谈趣味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