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1启发―互动式教学法的意义
传统中医教育多采用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意识性及创造能力的发展。采取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都非常有好处,并能真正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取得较好教学效果,这是一种积极的双向教学方法,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1]
2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强调学以致用
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取启发式教学,结合多媒体,案例,对比,提问等多种方式进行,重点是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有兴趣将这门课程学习下去[2]。根据《中医养生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体质养生,五脏养生,两大块核心内容,在传授体质养生内容时,笔者先针对同学所关注的皮肤问题提出了鲜明的观点:为啥有的人皮肤非常好,肤如凝脂,不用花很多钱去买化妆品,一年四季皮肤都非常有光泽,有的人皮肤干燥,尤其到了秋冬季节,天天离不开油腻,滋润的护肤品,而有些人是油性皮肤,终年毛孔粗大,油光满面,时不时脸上长斑,痘痘,令人烦恼不堪。此问题一出,大家纷纷议论,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迫不及待想知道原因,这样更加有利于他们投入到学习课程内容中。通过启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中医养生内容博大精深,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富有激情、生动有趣的口头语言,通俗易懂的板面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传授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思想更容易融入课堂思维,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启发。同时设置恰当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进一步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在解答“体质养生要点”的问题时,要求同学们学会如何进行体质的分类,每种体质的临床表现,结合人群体质特点在日常生活,饮食,四季变化,时辰等方面进行养生,同时强调中医的思维方法,启发学生结合五脏养生的特点,从情志,运动,着装等多方面进行总结思考,启发式问题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探讨知识的过程。
3课堂教学增加互动,实现师生双向交流
由于现在许多中职生在中小学是班里的“问题生”,当这些分散的“问题生”聚集到中职学校后,就成了一个不小的群体,而这些小群体普遍存在厌学心理。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习方式不当等等。进入中职校后,面对全新的知识,刚开始感觉新鲜,但稍长时间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则缺乏学习的毅力和信心,逐渐放弃学习。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中增加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泼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更巩固。如在学到体质养生师,笔者让同学进行了角色扮演,一个扮演医生,老师扮演患者,进行问诊,之后再由全班同学讨论辨别“患者”体质及养生方案。在整个过程中,大家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分析总结。总结是认识升华的保证,好的总结能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对讨论问题的认识,促进问题与能力的内化。这样有效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保证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对知识有了更加形象和深刻的认识,极大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但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前沿动态有正确认识,还要对于课堂时间的安排有整体的把握,并具有很强的分析归纳和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主导课堂,当好“导演”组织“演员”参与表演,保证课堂互动顺利进行。实践证明,启发―互动式教学的有机结合可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效果。
4启发―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实践课程的开展
传统的养生教学只是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互动实践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因素,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增加学生实践的实践。对于养生技能的讲授,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必须结合行业需求,增强实习动手的机会,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如以痰湿体质养生为例,说明启发―互动式教学法在中医养生学实践教学中运用:痰湿体质主见于肥胖人群,易产生“三高”和代谢综合征,该体质的形成与生活方式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启发学生要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并给与相应的养生指导。在介绍该体质的饮食养生指导方案时,让学生亲自制作药膳,体验制作的过程,从而加深理解。同时在介绍起居养生方面,通过带领学生亲自到操场练习一些中医养生的体育项目,如五禽戏,太极拳等等传统养生功法,增强学生的精、气、神,掌握引导,行气运动的本领,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
将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入中医养生学的教学过程中,它不仅能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医养生学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中医养生学课程的学习与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探索中取得了显著地效果。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应不断学习和创新教学方法,并勇于尝试,切实为培养全方面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7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