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 > 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7-0048-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形式,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使我们能随时随地进入网络进行学习。互联网的发展开拓了教育思维,为因材施教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契机[1],因材施教一直是高等教育孜孜追求的教学理念,互联网的环境制造了不同的场景和手段,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各级各类的课程,获取新知识,打破了传统教室课程教学的限制。互联网+课程教学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如何教、如何学、如何交流、如何考评、如何监管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使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得以有效推广和应用。因此,目前我们面临着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改革和实施的迫切需求。

  课程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是教育政策、教育思想最终的落脚点,是教学改革落地的地方,也是教学要素集中汇聚的地方[2],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系列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仅是很多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也是社会已从业人员希望选修学习的课程,适宜构建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实施网络化的教学手段。

  1 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教学要素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授课者、听课者、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估等[3]。授课者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听课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资源是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的反映;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学评估是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质量评估。

  传统课程教学要素中听课者基本由?W生组成,教学环境也是以教室为主,教学资源主要由教材、PPT、板书等组成。传统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授课者与听课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提问解答,可以重复等。这样对授课者来说,能够掌握现场听课者的理解状况,实时进行教学进度的调整,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学习时间相对固定,不能满足随时随地学习的要求;下课后,学习的可重复性没有,无法实现重新学习;学习进度固定,不太容易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对高层次学生和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带来不便。

  互联网具有广域性、远程性和开放性[4],应用到传统课程教学中,特别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中,导致课程教学要素发生实质性与结构性的变化,产生新型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关系和教学效果。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教学的授课者为讲课的老师以及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互动的老师,讲课老师往往都是用事先录制的视频课件、MOOC等,而网上互动老师直接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讨论;选课者为随时接入网络学习人员,可以重复学习;教学资源主要包含视频课件、MOOC课件,以及拓展资源、习题、大纲等教辅材料;教学环境为网络环境、翻转课堂、智能手机等教学平台。这种富有全新内涵的教学要素重构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为学习教育提供了新的开发学习环境、丰富的网络资源,听课者可随时随地接入学习,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定制学习进度和计划。

  2 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

  2.1 教学的实施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教案、课件与课堂的组织实施,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主体;但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活动是非对等时空下的交互过程,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主要角色体现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组织上。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计划、教材、课件、视频、拓展资源等“五位一体”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建设是否分层次、成体系、有特色,决定着互联网+课程选课的适应度和教学的质量。

  (1)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了适应不同选课对象的学习需求,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划分不同的课程模块,明确知识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时数和教学要求,形成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系列课程中有48学时和56学时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侧重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有32学时的“网络技术与应用”和48学时的“网络工程技术”,侧重计算机网络基本技术与应用;有64学时的“TCP/IP网络设计与实现”,侧重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实现与延拓;还有32学时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实验”,侧重计算机网络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如此形成的课程内容体系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的选课要求。

  (2)教材。教材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教学环境下,教学资源形式丰富,教材的作用有所减弱,但由于教材的系统性和可触性,仍是学习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为了配合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我们先后出版了4本自编教材,其中2本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分别获江苏省精品教材和江苏省重点建设教材,目前已有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20多所高校选用该书作为“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教材;一本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是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配套教材,于2014年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自2010年出版以来先后被南京邮电大学、青岛大学等多所高校相关专业采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一本是以应用和实验实践为导向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材,侧重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目前在一些高职高专学校使用。

  (3)课件。根据出版的教材,对知识点和内容进行分割,编制不同层次和学时的课件,以供选修者选学。由于课件是无音频的,所以要充分考虑自学的需求,从自学的角度进行课件的制作,力争做到结构明了、叙述清楚、系统完善、易于学习,这也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所要关注的。   (4)视频。我们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以PPT课件为基础进行课程的视频录制。与PPT课件不一样,视频课件配合讲课的内容进行讲解,是选课者的主要选择,所以要对讲课内容进行设计,视频课件不宜过长,可以以知识点或内容段落为单元独立进行录制,要保持整门课的课件逻辑性。作为视频课件的补充和延拓,要充分利用MOOC课件和微课件的特点,发挥其动态演示功能,要着重针对课程内容的难点和重要点建设这两类课件,丰富教学资源。目前我们已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线32学时的全课程视频,并制作了150多个微课视频,这些微课视频也获得了多个奖项。

  (5)拓展资源。主要包括课程知识背景材料、相连课程内容介绍、师生互动交流等,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展知识面,满足高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于2014年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爱课程网)上线,在共享课程网站里,除了有常规的立体化资源(课程大纲、教学授课计划、课件、复习要点与习题、历年试卷等)以外,重点建设网上作业、测试、问题讨论、答疑、师生交流等互动模块。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来说,拓展资源还包括诸如网络大事、重大技术及发明者、网络设备等背景材料。

  2.2 选课者的学习

  在我们互联网环境的新教学模式中,既解决选课者来源多元化、水平差异大、学习时间不固定等互联网环境下学习活动的困难,也凸显了互联网+课程学习的优势,真正落实因材施教、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发展方向、兴趣爱好等选学相关内容,参考有关资源资料,实现个性化、终身化学习模式;第二,学习者可以制定课程的学习进度,进行随时随地学习,对感到困难的内容重复学习多遍,能弥补课堂学习过程的时间过于统一性等限制;第三,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可以跟踪和保存,方便继续学习,包括已选学的内容、与老师交互情况、学习成绩等;第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可以预先设计,也可以随时进行,互联网教学平台设置了预设模式、定时模式、唤醒模式,学习者能十分方便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和问答;最后,学习者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测,完成在线习题、测验和考试,以便选课者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也能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程度,进行学习质量监控、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进等。

  2.3 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互动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学习者释疑解惑,教师能做到及时了解学习状况,监控教学质量。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比较容易实现,既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教案中预先设置提问和讨论,也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反映和理解情况随时交流。在网络环境下各选课者的学习时间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师生互动受到限制,师生交互需要进行细化。在我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采用3种交互模式:预设模式、定时模式和唤醒模式。预设模式类似课堂教学中的计划安排,但与其又有不同,在网络教学资源中预插一段对话框,如MOOC和视频课件等,这些对话框需要学习者的回答才能继续学习下面的课程,当然可能存在多次回答问题不正确的情况,可以通过设置几次回答不正确后给出正确答案的方式解决,这样既能了解学习者的理解情况,也能防止学习者启动课件后离开而没有观看课件,通过学生的留言和调查了解,这个环节的设置对学习比较有帮助,解决了网络环境学习的互动性差问题。为了弥补预设模式中交互内容相对固定的不足,我们同时采用交互的定时模式,每一阶段网上发布老师在线答疑时间,类似课堂教学的答疑时间,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实时交流,老师在线时可以与学生电话视频或者在留言板实时交流。唤醒模式下,网络技术上实现由学习者随时发起与老师的对话,解决学习者在固定时间段内无法与老师交流的问题,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或立即与学生交互,或留言预约时间,近期我们也在探索进行授课QQ群的方式交流。通过以上3种教与?W的交流解决了互联网环境下课程学习的互动问题,为学习的进程和质量保证提供了手段。

  2.4 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为了保证互联网环境下新教学模式的质量,除课件的制作、学习平台的建设、交互活动的安排等环节外,还要建立一个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有较完备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针对互联网学习环境的特殊性,我们在课程实施中采取基于互联网特征的课堂模式与网络模式互补的原则,具体方法是静态信息采用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方法,动态信息采用互联网环境下的质量监控方法,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新型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在静态信息的监控方面,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计划的审定发布;教材的选用;视频和MOOC等课件的先期制作;学习平台的技术开发;学习辅助材料的选用,如习题库等;拓展资源的建设,如知识点的背景资料、个人传记等。这些静态信息的审定可以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方法,组织专家讨论定稿。

  动态信息的监控方面,主要包括选课者选课情况、学习进度、经常学习的时间、三类师生互动模式的交互信息、自我习题测试、单元测试情况、课程结束考试情况、调查反馈情况等。这些信息分为4类,第一类是学习进程信息,包括选课者选课情况、学习进度、经常学习的时间等,集中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进程;第二类是师生交互信息,由三类交互模式中的交互信息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参与互动的交流信息,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三类为测试信息,主要包含自我习题测试、单元测试情况、课程结束考试情况等,为阶段性学习的测试,也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最后一类是调查反馈信息,由各类调查反馈情况构成,反映学习者对学习进程的合理度、网络质量情况、课程难易度、课件使用情况、测试试题、课程的总体满意度等,主要是对学习平台和资源的评价。我们对这些信息采用大数据分析研究法,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3 结 语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作为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已在中国大学“爱课程”网上线,网络技术与应用慕课也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线。后者已开课2次,学习人数达2.1万人次,有209人拿到了课程学习证书,其中获得优秀成绩人数为110人。特别是我校实现了对网络课程的学分认定,已有63人通过选学网络课程获取了相应的学分,为希望缩短学习年限的自主选课者、社会人员学习、补考等提供了途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728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