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在本人学校一线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发现渗透品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但课堂渗透的方法始终被认为是重要的途径,其实用性和实效性最大。
一、以身作则,注重榜样教育
教师自身的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地榜样教育的效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学生,寓情于教,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一次体育课上,我也参加到学生们的游戏中去了,恰巧我所在的组输了,我站在一旁从其他同学异样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们的心里在想看看我在游戏中输了怎么办,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立刻接受了惩罚,在大家围成的圆圈内做了二十个标准的俯卧撑后,同组的其他同学也做了二十个俯卧撑,在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学生们都会自觉的接受惩罚,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游戏效果,思想品德教育也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二、结合教学内容,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结合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意志培养尤为重要。意志品质的形成总是和克服困难环环相关的。在教学练习中增大难度、强度,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完成各种所能承受的运动中得到磨练。针对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处理,及时教育。
如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本人在教授中长跑时,技术动作讲解示范并提出了练习的要求,运用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体力好,感觉也不错,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用注意力转移法,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来,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的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时进一步磨练意志品质。
三、结合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挫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意志品质
1.体育教材中的通过快速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永不服输的精神
体育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抓准时机,渗透意志品质教育。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因素,通过身体锻炼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例如,身体锻炼中提高心肺功能的练习,当学生跑完规定的距离时,提出加跑一定的距离,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接受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可以为他们创造一种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不拘泥于动作规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行动,反复尝试成功或失败的滋味。当学生成功时,教师给予鼓励的话语,投去赞赏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难的目标,让他们面对新的挑战。
又如,在练习长跑过程中,当学生跑到“极点”时,就需要教师及时鼓励他:坚持、坚持、再坚持,你一定能做到。以此培养学生做事要有始有终的品质,从小就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受到磨练,遇到困难不退缩,知难而上。
2.讲解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时,教师的教学重点不能只讲战术和技术配合,要特别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一个战无不胜的团队,要求每一个队员必须要有集体观念,才能认真地贯彻战术意图,即便是再强大的对手也可以战胜。这样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经历一次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的洗礼。
3.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教学比赛、达标测验、单元技术考评是经常要做的事,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都会遇到的。如何看待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承受失败,这一点是应该加以注意的。
4.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
每一项体育比赛都有其自己特有的规则,同时也必须遵守相关规则的约束,正是因为如此,其体育比赛才有观赏价值和艺术美。在组织一项教学比赛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做到让学生知道规则的重要性,一旦违反,就有可能被罚下去。并且,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规则的重要性,让他们在比赛的时候随时遵守相关纪律。
四、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及意志的培养
在调动队伍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相互穿插,对于自身班级中在调队时有谦让行为的组长进行表扬,然后利用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相互尊重、礼貌待人的教育。
在分组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对于纪律的良好认识,让他们能够做到遵守纪律、相互之间进行帮助,反对学生之间的说长道短等议论他人的不良习惯。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培养学生潜在的能力和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传授体育技能的同时,有目的、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及意志的培养,同时,还要特别强调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德育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8283.html下一篇:中学化学概念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