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1.让“探学”在激趣发问中引起关注
开课时,激趣很重要,如果能渗入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会使读书的目的更明确,能最大化利用时间,能真正地了解学情。因此,质疑是此环节需要引起关注的。在教学《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时,开课就让学生在题目中探个究竟。孩子们问道:“我们平常见到的草地都是绿色的,为什么这儿的草地是金色的?”“老师,我在预习的时候发现这样一句话,我就想:为什么说有趣的蒲公英,可爱的草地呢?”……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盘旋着,使得开课十分激烈。教师大度地给学生开放的空间、积极的激励,就会发现这所有的问题竟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更重要的是说出了“老师的心里话”(想亲自问学生的问题),替代了老师问答式的教学方式,使学习更加主动,增强了主体意识。
2.让“合学”在交流对话中深入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合作的内容较为丰富。通过对课文的梳理,得出结论,或是发现课文中某一点不同的方面,产生不同的观点,都可以在两人对学中完成。教师要寻找到合适的“议题”把“独学”转化成“对学”,让两位学生共同探究,乐于发表内心真实的想法和看法,并能找出有利的“证据”,这才能让“对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在讲授习作教学课《漫画里的弦外之意》时,为了让学生能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我让学生结合《语塞》这幅图给生活中的父母提建议,要求同桌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服“父母”,一人说压力太大造成的危害,一人说给孩子适当的压力带来的好处。在对话、倾听、交流、争论中互相补充完善,使得这种“漫画写法”不断深入每位孩子的心中,充实了写作的内容,加深了思考。
3.让“内学”在展示补充中完善
内学时,教师就要退居“幕后”,让“群学”成为“主角”,每??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读―说―品―议中达成共识,取“精”去“糟”;在倾听与补充、争论与提问中走进语言文字的最深处。深入学习《灰雀》课文之后,学生发现“人物对话中隐藏着小秘密”,于是就对“人物对话”进行了侦察。学生用读的方式展示列宁对灰雀的担心之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反对,这仅是表面话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这句话要说给男孩听。”这时仍然“一头雾水”的孩子就提出了疑问:“那他让男孩听什么呢?”其他学生开始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渐渐地学生就进入课文之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男孩”,内心的想法也趋于真实,贴合实际,在争论中使问题接近真相。
二、把握好“三点”时机,引领学生走向深处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三点的时机,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启点”就是要在开课时开启学生的智慧,吸引学生的眼球。绘本课《你看起来很好吃》,课伊始,让学生猜一猜什么东西看起来很好吃,激发谈话欲望,之后出示图片揭晓答案,学生就更加好奇,为什么它叫这样的名字呢?是不是被别的恐龙吃了?种种问题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阅读之中。“化点”要在学生最需要解惑时给予引导、点拨、激励、唤醒,在合学、内学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每一次感悟和理解,巧妙地抓住学生的错误点、创新点、补充点、方法点等关键点,做好点拨,化解学生的困惑、疑问,从而使其思考更深入,品读更有味道。“结点”在于给学生一个方向和目标,让学生能走进更丰富的语言文字中去,一堂语文课的精彩就在于“课已尽,意未尽”,给人以思考的余地。
三、善用“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如何能做到人人参与,真正实现学生的话语权?首当其冲就是让他们对老师和同学的表现及时作出判断,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或鼓励,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一针见血的看法,都能使对方对出现的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在窦桂梅老师《威利的奇遇》阅读推荐课中,她把话筒完全交给了陌生的学生,让学生当主持人,其余孩子都参与评价,当出现学生不会时,老师作为“副主持”才来救场。在互动评价中每个孩子都会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8623.html上一篇: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回归
下一篇:群文阅读指向表达的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