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 问题的提出
翻转课堂是一个从国外引进的概念,自引入后,关于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在国内众多学校受到欢迎。据调查发现,研究者普遍关注的是翻转课堂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应用效果如何。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不乏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就翻转课堂在应用过程中的策略研究,以及基于本土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还较薄弱。例如,在我国广大农村薄弱地区,学校还不能提供全覆盖的网络学习环境,而且支持网络学习的终端设备也相当匮乏,因而用微课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是行不通的。然而,信息技术课堂的主阵地是在多媒体机房,这就为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样教师就可以把翻转课堂中的微课学习环节搬到课堂上,从而实现先学后教的“课内翻转”。
● 课内翻转教学模式的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该学科是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从课时上看,技能课所占的比例较高。一节技能课所涉及的可能是单一的技能,如搜索技巧等,也可能是组合的技能,如文字格式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的调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在技能课内实践翻转的基本流程,可设计为“三段七环”,如图1所示。
“三段”是指把课堂上的40分钟分为前、中、后三段:
第一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一阶段中包括课堂情境的创设、学习任务的揭示,学生在任务单的引导下,快速地投入到自主的学习状态中。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任务单和进阶练习的完成情况,以便在下一阶段进行讨论,该阶段用时在15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是“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学生在完成了重点知识的学习,并完成了学习任务单中的练习,进行自我诊断后,由教师组织集中教学。这一阶段教师不是对本节课全部知识进行讲解,而是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提升,是师生的互动交流,是教师根据前一阶段的学习反馈而精心组织的讨论。该阶段用时一般在10分钟左右。
第三阶段是知识与技能的巩固拓展。在课内翻转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接下来就要通过一到两个拓展练习,将知识融会贯通。该阶段用时一般在15分钟左右。
● 课内翻转教学实践研究
2015年,笔者在主持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工作中,对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技能课的课内翻转进行了较深入的课例研究。下面,笔者以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五册第一单元第4课《班级成果展示台》为例,具体阐述“三段七环”教学模式的应用。
1.课堂前段――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伊始,教师会创设一个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以达到预告本节课学习内容及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实施课内翻转的课堂中,首先,学生要借助学习任务单获取明确的学习目标(实践翻转的初期对于学习资源的使用方法,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学生生成独立使用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在学习资源文件夹分发前进行科学分类,任务单、进阶练习等学习资源,除在格式上要形成一定的范式,还应提供内容完全相同的纸质材料,以方便学生的学习使用,减少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笔者在新课伊始的情境创设中,将学生熟悉的古诗进行了不同风格的呈现,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种不同排版风格的认识,并自然地在学生的议论中提到?T如“背景”“文本框”“横式”“竖式”“艺术字”等关键词。接着,便因势利导地提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如图2、图3)。
在自主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认知程度,督促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另外,教师要更多地关注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以保证更多的学生都能顺利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2.课堂中段――知识(技能)内化
知识(技能)的内化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在课内翻转的全过程三个阶段七个环节中,学生在任务单的引导下,观看视频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反馈,解决问题,将不懂的知识整理出来,这是知识的第一次内化。在这一次的内化中,学生主动接受的“新概念”会与学生脑中的“前概念”相互作用,学生在这一次的相互作用下不一定就能主动构建一个“正确概念”,甚至会产生疑惑。此时,就需要教师收集学生不懂的问题,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互动,解决这些问题,这是知识的第二次内化,是在教师等外力的影响下进行的一次内化。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了教师及同伴的助力,之前许多的疑惑就会逐渐转化为“正确概念”。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课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后,虽然基本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但依旧没有重构知识,也没有内化知识。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段小结时带领学生系统地梳理各知识点的关系,引导学生重构和内化知识。在这一阶段中,最好先由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感受,一般由小组成员讨论后选出代表回答,然后教师针对各小组总结时出现的问题集中点拨,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并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最后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深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深层认知和理性认识的层次。 笔者在《班级成果展示台》一课内的翻转第二阶段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问题:①文本框是什么?②运用文本框有什么作用?③你能说说文本框是如何插入页面中的吗?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明晰了文本框的概念及作用。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对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困难,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文本框的修饰。因此,教师要在巡视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修饰文本框的操作,有选择地展示学生对文本框的不同的修饰效果,在讨论中让学生陈述修饰方法,说说这样修饰的理由,而且不能哗众取宠,只注重技术,忽视内容。另外,教师在小结中要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
3.课堂后段――知识(技能)巩固拓展
知识与技能的巩固拓展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提前下,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1~2个拓展练习,从而达到从巩固知识走向灵活应用的梯度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个稍大的练习任务,既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将基础知识与技能付诸实践,同时又能彰显创新思想的灵活运用。例如,在讲授《班级成果展示台》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每周一诗”的拓展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美化这首古诗。
课堂总结是教师针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与归纳。教师要通过对巩固拓展任务的评价,凸显本课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将任务继续拓展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总结环节预告后续的学习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总结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自我检验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 课内翻转中的实践反思
1.要精心设计每一份学习任务单
任务单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及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策略。如何设计出一份既体现教学目标,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任务单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内翻转实践中不断推敲,同时需要集体智慧的参与。
2.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不是所有教学重难点的讲解都要依赖于微课,翻转课堂的精髓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运用微课后丢掉了教材,反而会适得其反。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不仅是教学任务的载体,更是一部图文并茂、操作性极强的工具书。
3.要让学生动起来
在信息技术课中,课堂学习成果的展示是必要的课堂环节,教师应首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汇报,然后其他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接着再由各小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在各小组间进行讨论、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学习目标。最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8988.html上一篇:浅析慕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思路
下一篇:教学PPT课件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