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英语教学目标之五个维度
就一般意义而言,英语课堂活动设计应该以是否能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发生为基本目标和方向,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展开,新课标对这一目标又进行了细化,即培养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运用基本的语言技能之外,在情感培养、学习方法以及文化意识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度挖掘教学内容的多元利用价值,从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维度考虑,确定具体、明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
二、目标设计之败笔
1.目标太过宏观,操作性不强
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在具体课程的学习中,又要根据不同课程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听、说、读、写作为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其目标设定和具体学习方法就应当各有不同。又如,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上提出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样的表述太过宏观,学生通过这一目标无法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即使做了也不知道效果如何,这就说明目标的设定操作性差,也不具备可检测性。
2.目标脱离实际,难度过大
教学目标的难度定位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度必须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但不高于学生在教师协助下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难度过低或过高都是无效的。难度小,设定的目标没有指导意义;难度偏高,即使提出的目标看起来十分完美,但由于脱离实际,违反了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注定无法实现,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更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情感培养不够或太泛滥
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在教学中,对于情感、观点、态度的灌输要把握好度。有的老师不重视情感观点的培养,认为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重要,整个课堂沉浸在单调乏味的词语、语法、句子的学习中,脱离了背景知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对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也无法形成正确的情感与态度,这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无益。相反,有的老师在英语课堂上大谈故事背景、人文地理,貌似生动有趣,实则已经脱离了英语教学内容,同样是不可取的。
三、目标设计之有效性
1.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均围绕老师的授课内容而展开,所体现的也往往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及思维意识。当前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制定目标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强调学生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而不应是教师教会学生干什么,纠正学生的什么错误等。
2.层次性
目标的设定要有一定的层次,体现递进性。对整个英语教学要有统一的目标,具体到一个学期,需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需要做分解,针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要细化到掌握哪些单词,学会哪几种句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怎样的提升。另外,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尽相同的学习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充分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并在自身已有基础上更多地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3.系统性
无论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训练,还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维度的培养,尽管在学习过程中涉及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水平、不同难度会设置多种目标,但在总体上,这些目标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各种层级的目标要体现连续性,学生在持续的学习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在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及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永续的提升和发展。
4.可行性
课程目标的设计不能脱离实际,看起来完美的目标如果最终落不到实处也是徒劳无益的,可行性的一个前提要求就是在制定目标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或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测试,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水平有了基本的掌握,这样设置的目标才会具备可操作性。
5.可验证性
目标不仅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它更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工具。我们在目标描述时应尽量少用思想性的词汇,诸如“让学生领会……”或是“使学生理解……”,这样的表述缺乏精确性,很难检测出学习效果到底如何。相反,应当尽量使用一些行为性动词,如“学生掌握了哪些单词,学会哪些句法的运用”等等。
总之,英语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目标的设计,避免将目标设计形式化。要真正利用好目标的导向性功能和检验性价值,真正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英语语言学习实效。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9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