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引言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成为其语境下人们在教育领域的新探索。很多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疯狂地追逐微课,但真正吸引学习者的微课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微课教学设计缺乏吸引力,无法适应“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意识形态的新发展,很多微课缺乏教学情景设计,教学过程枯燥、呆板,无异于“课堂搬家”。
微课分不同的精品制作等级,但都不能脱离人的基本需求。影视课程具有新媒体的特征,是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再现。影视课程将知识还原于生活,将学习者看影视微课的过程变为知识体验的过程,让学习者在媒体效应中品味知识。传统网络课堂是忽视受众心理的强意识灌输,而影视课程利用人的特点和弱点进行设计,弱(无)意识进行感染达意,使重点难点在对比中完成;传统课堂告诉你什么是知识,而影视课程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传统网络课程具有强烈的课堂仪式感和教师统治感,影视教学是生活化的艺术感染,达到了工科问题文科化,文科??题戏剧化的效果。教师从“神坛”上走下来,将自己的智慧化作最小的落地单元,用最接地气的方法表述出来,将讲课的内容融入到认识世界的空间,无意识在上课,却是在讲授知识。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集第四代电影、第九艺术、影视教育心理学、课程编导、云环境下的数据编导于一体,完成了一个全新的、与传统教学并行的新颖教学模式和思维[1]。
文章从微课教学设计的角度,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和北京市成人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竞赛的微课作品进行了研究分析,从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及媒体应用三个维度进行转换研究,首次将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引入微课教学设计,提出了基于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的微课教学设计新模式。
二、研究背景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育资源形态呈现了碎片化、主题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微课便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麦克格鲁(McGrew)[2]提出的“60 秒课”,是一种用1 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讲解或说明一个特定主题或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这是微课程的雏形。之后胡铁生[3]指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黎加厚[4]认为,“微课”和“微课程”同义,是指时间在十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祝智庭[5]则认为,微课程应是一种适应现代快节奏,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而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讲座,长度不长于十分钟的内容精、容量小的新型课程形态。
微课凭借其短、明、快的特点被教育界所接受。各种形式的微课大赛也在如火如荼的举行,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举办的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余所职业院校的参赛选手,提交微课作品2600余件,其中中职组1654件、高职组508件纳入评审范围。在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举办的2016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应用竞赛中,共有39所院校提交134份作品,其中微课组35份作品,视频短片组41份作品。文章以“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的评委专家以及“2016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应用竞赛”的总裁判长的视角,探索基于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的微课教学设计。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为例,随机抽取此次微课大赛的300部作品进行分类统计,针对参赛微课作品的教学设计,主要从知识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分析和媒体应用三个维度进行研究。
鉴于我国微课正处于初步探索和完善阶段,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主要采取内容分析法,即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用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6]。
对于本研究的信度分析,研究首先对三位评判者A、B、C进行培训,由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作品独立进行评判分析,对评判结果采用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R=n×K/[1+ (n-1)×K]进行计算[7]。其中,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K=2M/ (N1+N2),其中M 为两个评判员意见相同的栏目,N1 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通过计算得出KAB≈0.7714,KAC≈0.9324,KBC≈0.8261,信度R≈0.9417。由于本研究信度大于0.90,可以采用主评判员的分类栏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研究将随机抽取的300部参赛微课作品进行归纳分类,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将微课分为以教为主的微课(讲授型、演示型)、协作为主的微课(讨论型、实验型、合作学习型)和以学为主的微课(启发型、练习型、自主学习型、探究型)。各类型的微课占比情况见图1。
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教为主(讲授型、演示型)的微课(231个)依然占据主体位置。在教学内容上,以教为主的微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对知识内容理解不够深刻,知识点不够明确,学生无法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协作为主的微课(32个)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很容易忽略学习者特征以致造成教学难点的出现。教学应该符合学生对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教师必要时应该对知识进行前期的铺垫;以学为主的微课(55个)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选择问题和情境不当,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综上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上,本次大赛微课作品主要出现了知识点不明确、教学难点无法很好解决以及错误的问题和情境引入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误解”等问题。
2.教学策略分析
从微课的引入手段类型层面,本研究将其分为冲突引用型、悬念应用型和平铺直叙型。首先对300部作品引入手段与作品分数进行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结果显示:相对于平铺直叙型的引入,冲突和悬念引入的微课更加有吸引力。就微课类型来说,讲授型微课多采用平铺直叙型,这种类型的引入,相对来说比较死板,很少出现兴奋点和转折点,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知识枯燥,形式单一,缺少互动。演示型的微课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在没有配备必要的解说时便开始演示,没有正确的问题导入,容易出现学生对知识的困惑。而协作为主的微课和以学为主的微课相对来说比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互动性比较强,学生参与性强,采用适当的情景和问题导入法可以很好地设置悬念,制造冲突,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如果运用得当,效果较好。
在叙述问题角度,本研究将其分为多条叙事线型微课和单条叙事线型微课,通过对其进行统计,得出图3中的对应关系。
叙事线分为主叙事线和辅叙事线,主叙事线是叙事的骨架,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没有任何修饰的事物主体;辅叙事线通过蒙太奇、特效、特写、旁白、转场等技术引入支持主题叙事的人物、事件,相当于叙事的血和肉,使得问题更加落地、清晰、活灵活现。辅助的叙事线是为主叙事线服务的。根据统计结果,相对于单条叙事线来说,二条或三条叙事线并行叙事、交叉叙事,能够持续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和保持对知识的新鲜度。如中职组-专业技能类一等奖作品《低头族的颈椎保健》在叙事方式上,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出病态,中间穿插引入社会现象案例及几种临床分类,接着又引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整体上做到了多条叙事线交叉叙事,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又不会让学习者感觉疲惫,达到了很好的叙事效果。但是叙事线过多会加大知识的复杂度,无形当中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
另外,本研究还对微课作品中出现的“移情”效应和整体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移情也是可以让学习者跟着教学走的有效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教学期待可以使学习者产生人物移情(包括形象移情、演说移情等)和内容移情(包括内容吸引、情节吸引等),前者会让学习者产生美好的心理环境,后者将会保持学生对课程的追踪度。
综上,恰当地将影视技巧引入到微课作品中,可以让微课更加有吸引力,增强微课的精彩程度。例如《低头族的颈椎保健》,它从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饱受颈椎病折磨的角度出发,自然出场,引出病态。通过VR技术融合抛出问题,用技术消灭在教学中的技术痕迹,做到了无说教痕迹、无空间转换痕迹,具有较强的达意和感染的效果。并且通过引入社会现象案例、几种临床分类让学习者对号入座,进而引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即推出具有强感染力的颈部操,学习者也都会不由地跟着活动。围绕多条叙事线,兴奋点接连不断,结论明确,知识点独立,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不断推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一个个小陷阱设计巧妙,最后进行结束语,较为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此作品荣获中职组-专业技能类一等奖。
3.媒体应用分析
通过对抽样样本的分析统计得出,微课在媒体应用方面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幻灯片、图形、图像、动画、音频、文字、色彩搭配以及镜头使用等都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了微课作品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媒体为教学服务可以使微课作品更加有吸引力,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然而,并不是媒体运用的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本研究根据作品的媒体使用情况与作品平均分绘制了图4的媒体冲击力与教学效果对应图。
从图4可以看出,一定的媒体冲击力对教学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例如,高职组-专业技能类一等奖作品《色彩搭配》,以一个广告的配色效果为例让学习者对灰度、颜色度、饱和度的概念产生深刻的印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媒体运用自如,作品整体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境界。但是媒体冲击力应当适度,否则会偏离叙事主线。例如也有大量未获奖作品媒体运用不恰当,为了突出音乐和视觉效果而转移了学生对主题的关注度,让学生形成两个无法融合的视听空间,从始至终教师与投影屏幕同在,镜头无伸缩变化,有的引入媒体过多,或者媒体的吸引力超过课堂本身,造成形式大于内容,分散了学习者注意力,出现了过犹不及的现象,这也就失去了微课存在的意义。
五、基于影视课程编导理念的微课教学设计转换
以上反映出大多数微课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角度,作品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应用上出现内容不清晰、知识不明确、教学难点多、教学缺乏吸引力、互动少、缺乏情景设计等问题,而恰当的影视技巧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如上问题。文章将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引入微课制作中,基于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的微课教学设计转换模式如图5所示。
1.微课教学内容转换
针对微课教学中存在的知识点不明确、教学难点多以及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等问题,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把教师授课内容视为基础素材,对其进行二次创意,强调工科问题文科化,文科问题戏剧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进行教学内容转换上,主要是将知识进行联通和分解。
在微课教学中,教学设计者要对知识点进行铺垫,学习者通过前序的铺垫,完成信息积累,促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心理关联。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教学设计者在设计一节课时,必须做到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过渡,否则就会产生教学难点。微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微”,包括知识点的“微”、时间的“微”,如果要在短小时间内将知识点讲清楚,则需要在教学中尽量做到“无难点”,如何克服微课中的难点?首先,需要且必须将知识内容和现实经?对应和融合,并借助外部描述将学习者所不能直接获得的经验或知识以替代性的信息传达出来(如声音色彩的变化以及各种镜头剪接手法等)。由此便可以针对性地传达教学信息,降低知识的复杂度。再者,克服难点问题还可以运用削坡和填坡。削坡即把问题进行分解以及总结,将抽象经验具体化,分解的关联度要强,分解的原则是降低知识难度,最后对各个分解单元组合,完成知识点的整体构成;填坡即对知识内容进行前期铺垫,由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到抽象的经验逐步过渡,做到“无难点设计”。 例如中职组-专业技能类二等奖作品《平息环路造成的广播风暴》,将逻辑设计转变为形象思维,教师从高技术神坛中走下来,是工科问题文科化的典型案例。将网络问题形象化,最后给出问题的答案,是工科问题悬念设计的典型。本作品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明确,媒体运用自如,做到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工科问题故事化。
2.微课教学策略转换
文章将从微课问题的引入和问题的解决两方面进行影视课程的转换。将影视中的冲突、悬念、多条叙事线、移情等技法运用到微课教学策略中,以改善传统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恰当引入,引起学习者注意力
首先,根据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理论,有时候只有同化是不行的,“顺应”可以改变主体原有的图式去适应新知,从而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没有心理期待就没有教学目标,没有悬念就没有网上课堂”,问题的抛出精彩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的精彩程度。在讲课中我们要引出冲突,让所有学习者参与冲突,在冲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微课教学中,当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自身知识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可以引发学习者思考,进而探究,产生“顺应”,使其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制造冲突常用方法便是讨论,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并且鼓励有不同观点的产生,双方或者是多方通过激烈的辩论产生争执,在矛盾中产生对问题的见解,揭示出问题的实质,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建议微课设计者可以在微课中加入双方博弈、沙龙讨论以及辩论的形式,以达到一种最佳的学习效果。
再者,也可以采用悬念手法引入知识点,用格式塔理论填空,形成信息不平衡导致的认知失调,促进学习者学习。所谓悬念,就是“以引而不发、悬而置疑的手法来推进情节和冲突的发展,使故事的铺展呈现曲折、复杂的曲线形态”[1]。在微课教学中,教学设计者制造悬念的目的就是引发学习者强烈的关切、焦虑的心理,一般情况下,教学设计者在特定的场景中运用悬念,引而不发,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而悬念的答案通常就是课的重难点。恰当地运用悬念对微课中的情景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牢记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影视课程编导理念,教学如同师生同做游戏,教学设计者如果无法使这个教学游戏拥有足够吸引力,那么学习者自然就会放弃参与,终止学习。反之,教学设计者若想学习者参与自己的教学游戏,就必须用精彩的内容来吸引学习者。此外,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也需要将必要的“骗技”引入到教学之中,教学的叙事“骗局”也就是需要设计教学“悬念”。看电影的过程其实是“思想甘心受骗”的过程,明知影片中有很多陷阱,观众还是想尝试,这是因为电影可以在他们心里产生一种强大的“整体知觉”。教学亦是如此,网络影视教学研究通过各种悬念技法去吸引学习者,它是一种“心理学游戏”,恰当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制造悬念的方法一般有两种:①通过制造信息缺失制造悬念。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制造信息缺失,打破原有信息结构的平衡,形成信息缺口,可以激发人们完形填空的心理趋向,从而产生强大的心理张力。微课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意扣留信息,使信息产生不平衡,从而引发学习者思考,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关注。 在微课后期制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将教学视频以插叙或者倒叙的方式进行剪辑,从而做到信息缺失,造成教学悬念。②通过打破心理定势制作悬念。在教学当中,心理定势指的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或者已?@取到的知识信息而产生的一种较为确定而又稳固的心理态势。根据皮亚杰的同化与顺应理论,主体面对不能“同化”的客体,“顺应”能改变原有的图式去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打破心理定势是学习者获得新知的有效方法。
(2)转换问题解决策略,持续吸引学习者注意
问题抛出后,怎样解决问题才可让课程不枯燥,让学习者随着教师的引导继续深入理解?教师应该如何设局?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强调教师可以利用人们在影视欣赏中天生愿意上当的特点及人们的好奇心巧妙设局,要不断地设计为什么,不断地讲主我、客我、引入第三方观点和案例,给学生挖一个适中的陷阱,恰如其分地引入媒体素材,巧妙地使用媒体叙事张力和语言叙事张力,完成微课叙事设计。
“二分钟一个兴奋点,十五分钟一个转折点”是网络课程的叙事要求,在微课中,教学的兴奋点可在一分钟内,微课转折点可在五分钟内。网络影视教学可以多叙事线、更加清晰的描述事物本身,多条叙事线无法用语言传述清楚,因为语言是一维(信息)的,而文字是二维(信息*时间)的,而有支线的故事,是三维的甚至四维的(信息*信息*时间)。这就为从模式再到概念,从概念到定义,最后逐渐将若干同类现象进行定义化描述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更科学、直观、全面的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提供了可能性。
二条叙事线以上并行叙事、交叉叙事,能够提高学习者注意力和对知识的新鲜度。如中职组-专业技能类一等奖作品《低头族的颈椎保健》在叙事方式上,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出病态,中间穿插引入社会现象案例及几种临床分类,接着又引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整体上做到了多条叙事线交叉叙事,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又不会让学习者感觉疲惫,达到了很好的叙事效果。但是,超过三条的叙事线,就会无形当中干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效果反而受到影响。
移情也是可以让学习者跟着教学走的有效方法,在许多成功的影视课程中,只有受众移情效果明显,才会出现受众广泛的现象。移情一般情况下包括人物移情和内容移情,而且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可以通过适当的情景创造、环境烘托、镜头移动、字幕介绍等来增强移情效果。
优秀的微课作品在叙事上,几乎30秒钟一个兴奋点,2分钟一个转折点,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产生多条教学辅助问题的叙事线,不断地提高学习者的兴奋度和关注度,不断提出陷阱问题引起判断,使单方微课影视放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互动效果。
3.微课媒体适度应用转换
微课创作需要创新性思维,跳出原来所固有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打开网络思维的想象空间,制造正面、反面问题,突发性问题,应用多种反应镜头、蒙太奇进行创作。 在一定范围内,媒体冲击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逐渐增强,但是媒体的过度使用则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也就是说,不要一味为了技巧而技巧,过度的媒体冲击力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过度的叙事张力会让学生忘记学习的知识本身,陷阱挖的太深会让学生“爬不上来”,要用技术消灭教学中的技术痕迹,做到无痕迹教学。
适当的环境营造无形当中为教学效果添光加彩,音乐、图像等媒体的适当应用可以营造一个很好的讲课环境。创作微课时可以将影视课程的特写和闪现技法加以利用,利用镜头完成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重复和加强对记忆性知识的学习。讲课的反应镜头是一种气氛的烘托,是一个对知识点的态度,是对讲课内容的理解程度的反映。录制过程中插入反应镜头,就会产生兴奋点、共振现象、镜头内外的教学气场,就有制造悬念的机会。
综上所述,知识内容的转换可以降低内容的复杂度;冲突悬念等影视手段的应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其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知识;移情效应可以提高教学关注度;媒体技术的适度应用可以产生无痕迹的教学。信息化教育的时代,快乐教学才是根本,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只有让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文章结合全国微课大赛,将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初次引入到微课教学设计中,并根据相关研究调查结果,从教学内容转换、教学策略转换和媒体技术应用转换三个角度对微课教学提出了改进建议,对信息技术发展下的微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基于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的微课设计、开发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稹N⒖紊杓啤⒖?发的主体是一线教师,因此教育需要抓住这个契机,加强一线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降低技术门槛,提高微课质量,才能很好地推广和应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