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同题异构”是同学科选取一个课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独立备课,根据设计的教学方案分别在两个平行班上课,听课后进行比较性研究文字[1]。开展“同题异构”活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发展。
这是一节有关过去时话题的课:We had a wonderful party. (《仁爱版英语》七年级下册),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教材中主要是四个人(Jane, Helen, Sally, Tom )的对话,说他们分别在昨天的 party 上表演 danced, recited, performed some magic tricks 和sing English songs. 这课的重点是一般过去时,新单词主要recited, performed some magic tricks 和played the piano. “同题异构”活动最突出的环节是任务设计。参加“同课异构”活动的两位教师虽然都是用多媒体教学,并且分别在各自班上,但不同的导入呈现、 学习巩固、 拓展提高等环节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响也不同。
一、导入设计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差别
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败。巧妙而恰当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既包括复习旧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又包括设计情景并呈现新知识。
1、【教学片段 1 】
第一位教师一开始就呈现了 Jane, Helen, Sally, Tom 的图片,并用句型:What did Jane do at Kangkang’s birthday party yesterday? 学生回答:Jane sang an English song. 这样逐个图片问下去,学生都逐一回答。像recited, performed some magic tricks,played the piano 这些新词组好的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教学片段 2 】
第二位老师首先放一段录像,这个录像是去年圣诞节这个班学生开 party 他们表演的节目。这时学生们兴奋起来了,他们窃窃私语,谁跳舞谁背诗谁唱歌等等,有的用英语在说,有的英语夹杂汉语,当老师问 Who sang at Christmas party? Who recited at Christmas party? 等,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回答得很好。
课堂导入要导出活力,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变程式化提问为生活化提问,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一些可供师生讨论和交流的话题,因为学生很愿意谈论与他们的生活或业余爱好相关的话题[2]。对于第一位教师的导入方式,学生们只是机械的回答问题,也许一部分学生还没注意到,导入的教学内容就已过去了。而第二位教师以学生熟悉的事作为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这样的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兴奋点。由此可见,成功的导入无论是形式的选择还是内容的筛选都应建立在必要的语言知识基础之上,切实符合学生基本的年龄差异和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在运用?r要顾及材料与课堂教学的整体关联性,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二、巩固活动设计不同,学生的语言输出也不同
课堂教学的第二个关键环节是呈现。在呈现新语言知识时,很多教师都会用一定的时间练习句型。在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时,有些教师感到困惑:学生不练句型,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怎么可能完成交际任务呢?实际上,任务型教学并不排斥模仿、重复,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机械性练习是必要的。许多倡导任务型教学的学者明确提出,句型操练是必要的学习阶段。Nunan 强调,句型练习并没有错, 它是大多数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交际运用所需的基本能力[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做了示范后,采用结对子、分组练习等活动方式, 确保大多数学生能逐步模仿范例, 熟悉语言点和用法,为后面交际任务的展开做好准备。
1、【教学片段 1 】
两位教师在复习了旧单词后,都进行了新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第一位教师用幻灯片呈现在birthday party上能做的事情后,让学生看图进行两两对话:
A: What did Sally do?
B: She danced.
等学生充分操练之后,教师抽查;然后教师又让学生谈谈聚会上的其他人做了什么。整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说来说去只有“What did ...do? She/He ...”两句话。
2、【教学片段 2 】
第二位教师用真实交际情景引出新知识:How was kangkang’s birthday party? What did they do at the birthday party? Do you know? 然后让学生读1a初步了解课文。
之后教师问某学生Did you sing a song ...? 学生答:Yes, I did. /No, I didn’t之后,学生两两对话(A: What did ...do? B: She/He ...)操练和巩固所学内容,并读教材,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谈论生日聚会。为学生提供的句型如下: S1: How was... birthday?
S2: It was very nice
S3: Did ...?
S4: Yes, ... did. /No, … didn’t.
S1: What did … do?
S4: She...
?晌唤淌Υ瓷璧那榫乘淙欢祭?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事例,但教学效果却不同。第一位教师把重点放在语言结构的操练上,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不到发展。而第二位教师设计了多样化的巩固活动,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语言技能,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运用所学语言。为此设计活动任务时不能只考虑为学生提供操练的内容,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语言的交际功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三、知识拓展活动设计不同,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化程度
拓展活动是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迁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对所学信息和语言进行重组、加工和内化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6]。而高效的拓展活动设计就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拓展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在话题设计中应考虑 “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比如复述活动,表演活动及辩论活动等,其中辩论活动设计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7]。值得注意的是,太难的创造性活动是不切实际的,无法使学生通过交际活动巩固知识。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比两节初中英语课在同课异构中的几个教学片段,发现紧凑有效的课堂导入、合理的句型操练及拓展活动设计,让学生在真实交际情景中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提升其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内化程度。同题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9238.html下一篇: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收与放”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