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教什么”在很多学科中似乎不是个问题,但对于很多语文教师来说,无论教龄长短,尽管不知道“教什么”的内涵有所不同,但却是个共同的难题,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参中都没有确定的教学内容。解决语文课堂“教什么”的问题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迫切问题。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呢?
一、发现语言文字的秘妙
曾经听过特级教师林春曹老师的一节语文课,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一册《负荆请罪》,其中一个教学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韩勃,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这一点你想过没有?”
林老师别出心裁,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韩勃,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要是廉将军跟我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这一点你想过没有?”
他问学生:“改动后的句子和原来的句子一字不增,一字不减,但表达的效果一样吗?”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纷纷议论起来,经过林老师的点拨,他们发现,虽然两个句子是同样的文字,但改变了顺序,表达效果却大不一样,第一个句子表现出蔺相如很谦虚,对廉颇很尊重;而第二个句子却显得蔺相如很自大。同样的文字,不同的表达顺序,表现出的效果却是天差地别。
林老师是个有心人,他发现了隐藏在课文中的语言秘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到了言语表达的秘密,领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学到了言语表达的方法。
二、体会片段表达的艺术
听一位教师上苏教版第五册《北大荒的秋天》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教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1. 画出文中描写北大荒填空颜色的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
2. 再写几个这样的词语。
3. 朗读课文,把自己写的颜色也放进去读。天空中有这么多的颜色,这就是“五彩斑斓”。
4. 再读句子,注意不断地加快语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朗读中发现了天空的颜色变化之快、之多。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没有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体会北大荒天空的美,而是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体会言语表达的秘密。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构词的方法(描写颜色的词语),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体会到了课文通过短句式来表现北大荒秋天的天空颜色变化之多、之快的表达特点。
这位教师是用心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仅仅停留在教课文上,而是深入地研究课文中言语表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片段中语言表达的规律,交给学生语文的东西,扎扎实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笔者在指导学生结合《三顾茅庐》中描写隆中“景色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这一练习时,选择了这样的教学内容。
精心研读描写隆中景色的片段。思考:(1)这段话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笔画出来,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有顺序吗?(2)作者把山冈比作什么?为什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3)冈前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什么只写了松树、溪流、竹林?这是偶然的吗?(4)比较描写松树、溪流、竹林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发现,作者并不是仅仅在描写景物,而是通过景物来表现诸葛亮的高洁品性和卓越才华,为诸葛亮的出场做铺垫。同时,也学到了言语表达的技巧:围绕目的有选择地描写景物,用恰当的四字词语来表现景物的特点,收到了“言意兼得”的效果。因为学生发现了写作的秘密,因此写出了一些比较好的作品,如“来到桃花岛,只见满山的桃花开得正艳,好像天上的彩云落到人间。有的花含羞待放,有的花半开半闭,有的花完全绽放。蜜蜂、蝴蝶在花上翩翩起舞。树下的野花争奇斗艳。真是景色宜人。”
“来到珍珠泉,只见它们就像落在山里的颗颗明珠。泉水清澈见底,不断冒出的水泡如银花散落,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岸边的柳树迎风飘舞,绿草如茵的地上花朵开得五彩缤纷,真是景色宜人。”
三、精心挑选“最大的麦穗”
用心了,我们会发现隐藏在课文中丰富的教学内容。但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还要善于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学会挑选一篇课文中“最大的麦穗”。
吴忠豪教授在指导“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几次备课,设计的教学目标不断优化:
第一次:
1. 朗读课文,体会称香港为“璀璨的明珠”的原因。
2. 体会课文优美的句子,感受香港景色的特点。
3. 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香港的,激发对香港的热爱之情。
4. 进行段的训练,读懂重点自然段的意思,用简单的话概括段意,学习围绕一句话写段,进行小练笔。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是分几个方面来介绍香港的。
2. 进行段的训练,能围绕一句话写段。
第二次: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香港是“璀璨的明珠”的含义。
2. 正确认读“物美价廉”、“琳琅满目”、“璀璨无比”等12个词语,尝试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 3. 认识香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香港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琳琅满目”等12个词语,并尝试运用其中几个词语说一段话。
第三次:
1. 理解文中12个四字词语。
2. 能用课文中4~6个词语说一段话。
教学重点:
理解12个四字词语,能课文中几个四字词语说一段话。
从三次磨课教学目标的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越来越单一,越来越指向一个核心:四字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摒弃一些非语文的以及课堂上无法实现的目标和内容。为什么精选这一个目标?为什么选择这一教学内容?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最大的麦穗”,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为实现这一目标,课堂上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 检查预习,理解课文中意思。
2.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填空,把句子说完整。
香港是( )
3. 理解课文,运用文中的四字词语说一段话。
香港是购物的好去处――
香港是旅游的好去处――
4. 运用课文的中的四字词语说话。
不难看出,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课文中四字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展开,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这篇课文“最大的麦穗”,使学生通过教材这个“例子”习得了语言能力,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例子”作用。
每一篇课文的特点各不相同,有的适合仿写练习,有的适合复述练习,有的适合表达训练……需要教师用心去领悟编者的意图,精选教学内容,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
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强化语文课程意识,积极转变观念,变“教课文”为“教语文”,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做一个用心人,善于发现一篇篇教材中遣词造句、言语表达、布局谋篇的秘妙、智慧,并将其化为学得进、用得出的课堂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落实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当然,教师还要善于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善于挑选一篇课文中“最大的麦穗”,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9308.html下一篇:基于教师角度再谈课堂教学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