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教育公平作为广大民众倾心追求的价值目标,一直备受关注。教育过程公平从微观上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公平上,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公平意识等提出较高要求。而当前关于课堂教学公平的研究多从座位编排方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课堂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批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好学生、忽视学困生、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等问题,给教师挂上了阻碍课堂教学公平进程的标牌。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没有绝对的公平,如果简单地从形式上将课堂教学中的表象作为评判课堂教学公平的标准,片面地批评和指责教师,将不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真正实现。因此,本研究基于教师角度,从上述四个维度进行考察,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公平理念,营造和谐、公平的课堂生态。
一、座位编排方式之公平
课堂是教学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每个学生都具有公平享有课堂空间的权利。然而,目前有调查研究表明,在以“秧田式”为主要座位编排方式的中国课堂里,学生座位的编排往往不是根据学生的视力、身高等情况进行的,而是掺杂了一些不公平的因素。比如,有些教师常常把自己喜欢的、学习成绩好的、有一定社会背景的学生排在靠近讲台的位置,而把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排在后排或者是两边,这样的座位编排明显表现出了不公平性和偏见性。也有研究表明,即使学生座位的编排是按学生的视力、身高等生理因素进行的,也会存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不公平情况。因为横成行竖成列的“秧田式”使教师的讲台处于教室的正前方,按照物理学中场概念的原理,场对周围的影响强度大小取决于距离场源的远近。由此可见,前排个子矮的学生距离场源(教师)近,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位置,而后排个子高的学生被置于教室的边缘。为避免这些不公平现象,迎来了马蹄式、圆桌式等座位编排方式的热潮,然而这些表面上看似公平的编排方式,却只是昙花一现。原因并不是教师不接受,而是其现实的可能性太低。而被人们经常批判的“秧田式”历经风霜却仍然是社会的主流,可见其必然的现实性和合理性。
在笔者看来,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座位公平。“秧田式”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对于极个别学生给予特殊安排,这种方式学生一般是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而且目前采用这种编排方式的教师一般都会定期进行横排、纵排的整体调动,这样看来,还是比较公平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挖空心思尽可能地设计出所谓“公平”的座位安排时,如果我们能回归于教育“人本”的一面,怀着一颗爱心、诚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座位的前后和优劣就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此,我们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认同和鼓励,而不是批评和责备。
二、课堂教学方式之公平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然而,有学者片面地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教法、轻学法,教学方法单一,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了学生的“学习主权”,使学生不能够真正地参与课堂,使得课堂教学丧失了公正、公平的基础。另外,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适应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那些具有不同资质、不同个性的学生来说往往难以适应,使“因材施教”流于口号,更使得这些学生无法享受公平的学习机会。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每节课都能公平地面对每一位学生,简直是太难了。从之前的从教经历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都能够着重分析重难点,并将之与本班学生的总体情况与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相结合。在问题的设置层次、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问题的预计等方面都与学生整体和特殊个体相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重教”而“轻学”。在中国,平均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在40人左右,而教师在有限的40分钟内能够促进四十几个人行使学习的“主动权”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应所有的学生了。然而教师的教学设计通常是针对班级每个学生的,尽管在有限的课堂上不能作用于每个学生,但是从长期教学的成效来看,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而笔者认为这就是公平的。而一味地在细枝末节、条条框框上追求符合教育公平理论的“公平”,对教师大肆的批判和指责不仅容易消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更会成为课堂教学公平实现过程中的拦路虎。
三、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机会之公平
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学生不仅是在课堂中学习课程,更重要的是在课堂这个“小社会”中体验生活。然而有研究指出,在教师的控制下,很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往往是不均等的。在提问、讨论、表演等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倾向于把机会分配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据相关统计表明,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约10%的成绩较差的学生被提问的次数只是平均次数的1/2,是成绩好的学生的1/4。教师往往把课内80% 的问题让成绩好的学生或者班级里活跃的学生来回答,大约有30% 的学生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此外,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上也反映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不公平性。成绩好的学生在回答不出来问题时,教师会给其更多思考的时间并给予积极的引导。而当成绩差的学生处于相同处境时往往被以冷漠视之,教师会转而提问其他成绩好的同学。美其名曰“帮助差生”,实则往往是不想浪费时间于其身。这种学习机会上不公平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业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然而,对笔者而言,上述现象却是无足轻重的。试问难道在一堂课中对每一位学生提问的次数一样就是公平吗?难道提问成绩好的学生次数较多就是不公平吗?然而,正如笔者前面所言,每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左右,教师不可能在这极为有限的时间内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但是课堂教学也并非是教师一人独揽,每位学生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之间、同桌之间的相互关注是在每节课都能实现的。在他们相互之间讨论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思考并回答问题的机会,潜移默化中就实现了机会参与的公平性。此外,笔者倒是觉得成绩好的学生拥有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成绩较差的学生以榜样和引领示范作用。机会的均等在一定意义上是需要与先天资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匹配的,那种只图形式上的所谓的公平平等只能贻误不同学生的成长。 四、课堂教学评价之公平
来自各界的另一个呼声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过分单一,进而导致课堂教学不公平。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较多的仍然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学习成绩。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以来就被当作教学评价的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就被贴上“好学生”的标签,成为教师眼中的宠儿,因而这部分群体无论是在座位编排、师生互动方面还是在课堂活动参与方面都享有优厚的待遇,而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处于教学活动的最边缘的位置,甚至被遗忘在冰冷的角落,进而导致他们有很少的机会甚至没有机会得到更好地发展。这种以一把尺子来丈量每个具有独特品质的学生,无疑太单一片面化了,这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会造成严重影响。
笔者认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无形中又成了众矢之的。以成绩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受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应追溯于现今的教育大环境,而不应将其归因于教师身上。然而,当大家对教师斥之诸多的指责时,却几乎没有人积极地去面对学校的教育和课堂教学。这样的批评不但不能给教学公平的实现以积极有效的正能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一些消极的社会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妄图通过批判来构建出某些理想化的教学评价标准是徒劳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公平实现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时刻战斗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前线。他们和你我一样,是属社会的人。所以,他们也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肯定和鼓励。这才是积极的能量、向上的能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努力做好自身,善待自己的课堂,善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试想当教师沉醉于自己的课堂中,用心和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每个人都快乐开心地在课堂中成长的时候,也许在别人看来仍然有许多不公平之处,但是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是自然而然地显得更加公平了吗?
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当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公平的时候,不应当构建细枝末节上所谓不切实际、条条框框的“教育公平”体系,而是应当更多地以生态课堂的角度去理解“公平”;不应当盲目地批判教师,而是给予教师更多的认可和鼓励。当为人师者怀着一颗真诚和关爱的心真正沉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不刻意过于追求公平的时候,公平就已经在无形中得以实现了。因为“公平”不是拘泥于形式存在的,而是在你我的心中。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9309.html上一篇:例谈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