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善评价,巧传情
在孩子的心目中越是重要的人物,他评价的影响就越大。教师作为孩子小学阶段中重要的他人,其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随堂评价是一种调动孩子情感因素极其有效的方法。然而,现今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对孩子的随堂评价要么惜字如金,要么“人皆有之,永不落空”。前者师生关系形同冰封,课堂上难以形成默契与情感共鸣;后者流于形式,缺乏与孩子内心的交流,虚美之辞反助长学生的虚荣之心。随堂评价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要发自内心,要公平公正,因为它是营造和谐课堂的温床。如,在教学《翠鸟》一课时,我邀请了一个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孩子进行朗读。可这个孩子在读“橄榄”“赤褐色”等词语时却读得结结巴巴的。读完后,我走过去轻轻问他:“声音响亮,节奏不错,可为什么有好几个地方没读好呢?”孩子承认是昨晚没预习,遇到不会的字没能查字典。我轻搂他的肩膀,对他说:“你音质很好,善于朗读,但不能光凭先天条件,阅读遇到拦路虎时可要及时解决。”孩子认真地点了点头。评价不一定都是一味的赞赏,孩子能从老师的真诚中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信任与期待,并促其认同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课堂中,我们要兼顾各个阶层的学生,不要只把橄榄枝伸给我们眼中的优等生。抓住契机,给予每个孩子实事求是而带有鼓励性的评价,让孩子置身温暖而安全的课堂,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能悦纳,情导情
悦纳即愉悦地接受,即尊重。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性、个体差异性。教师的悦纳才能打造以生为本的课堂。但有些教师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进行学生互动时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优等生。久而久之,被冷落的“小草”从此掩上了心门。有时候,教师为了顺利地按自己的教案上下去,不允许学生提出与自己心中不相符的答案。唯“教案”独尊,难以接受课堂中自然生成的一切。这样的课堂孩子是呆板的、被动的。我们只有欣然接受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冒尖,允许学生一矢中的,允许学生答非所问,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巧妙地因势诱导,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才能调动孩子的“乐学”之情。我们应该像艺术大师丰子恺一样做一个“儿童的崇拜者”,以一颗包容的智慧之心为儿童的成长和进步给予无声的滋养。
三、声色茂,善诱情
随着教学媒体的日益广泛使用,很多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描述和朗读都使用了课件来代替。然而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情感是现代化媒体力所不能及的。语文教学中,还须保留原生态的东西。例如,老师的范读。语文教师须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声色并茂的朗读,最能直接地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学习《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时,教师通过自己富有魅力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赋予了教材灵魂:打开一朵红色的花伞,走在树林里的小路上,听雨滴打在油加利树上,打在相思树上,打在羊蹄甲上,打在面包树上……淅沥淅沥,啪啦啪啦,哗啦啦,哗啦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教师时而轻柔,时而悦耳,时而缓,时而地的范读,把孩子们带进了生机勃勃的春天,享受春雨的馈赠,感受春雨的乐趣。语文课堂中,教师素养的展示,对孩子学习语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常“下水”,情共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师下水作文与学生一试水之深浅,除了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作文技巧外,还能在下水时与孩子一起谈经历、谈体验,学生感同身受,此刻与老师能产生情感共鸣。如,在指导《童年趣事》一文时,我先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写出来与孩子们分享,在分享中我们有了相互的话题与秘密,有了心灵的交流,一下子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下水作文中敢于我手写我心,孩子在老师的作文中读到了真实的老师、真诚的老师以及生活中的老师。这种与教师亲近的感情油然而生。读“下水作文”,孩子们更多地领悟了老师的人格魅力。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必须以情换情,点燃学生的情感与智慧,共谱教与学的动人乐章。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9639.html下一篇:幼儿艺术教学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