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国内各高校要适时修改教学计划,进行课程改革。另外,随着现代大学教育从传统模式转变为学分制,所有传统课程都普遍面临学分压缩的问题[1]。制图课程作为工科院校一门实用性很强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无论是机械类、近机械类,还是非机械类制图课程,这一问题都普遍存在。所以,为满足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制图课程的教学体系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制定适应新的学时、内容要求的制图课程教学体系。在这一背景下,我校进行了制图课程的改革探索。
一、制图课程教育改革的目标
按照各专业对制图知识及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分类设置教学内容。删除陈旧知识,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识图、制图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机械工程素质培养和创新意识,建立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重视计算机绘图、制图实践教学的,并将尺规绘图、徒手绘图与计算机绘图有机结合起来的现代制图课程体系。
二、制图课程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精选教学内容
制图课程包括画法几何、投影制图基础、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和制图实践五个教学单元。学校压缩学分,精简学时,使新教学计划下的机械类、近机械类、非机械类制图理论学时普遍减少。所以新课程内容在满足精选内容的基础上,从满足学生将来的应用出发,对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如删减画法几何中的部分内容等。另外,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拓展制图课程的外延,引入二维、三维计算机绘图软件工具,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有机融合机械、制造、加工等机械设计学科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快速表达设计意图和使用计算机绘制完成工作图的能力[2]。再者,为体现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制图课程讲解实例应贴近专业。
从制图整体课程来看,原有制图课堂理论学时为96、80、48等,现有学时为64、48、32等。学时不同,课程内容与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其中,32学时的主要内容为:投影理论、制图基础、简单机械图样的阅读;48学时的主要内容为:投影理论、制图基础、机械图样(简单零件图、装配图的绘制阅读);64学时的内容与48学时的内容相比,在标准件、零件图、装配图部分添加了技术要求、材料、加工工艺常识,要求掌握工程图样结构的同时,更强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工程图形设计能力的培养。
另外,传统的制图教学重点在于手工绘制二维平面图,而现今的制造行业已大多使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和实现与客户的数据共享[3]。所以,为使学生尤其是机械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新形势,围绕就业为导向的观点,传统的制图教学应从单一的绘图模式解放出来,侧重三维计算机绘图的应用。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计算机绘图教学由之前的二维绘图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现在的三维设计为主,学时由原来的8学时最多增至32学时。制图实践也由原来的简单齿轮油泵测绘增加了测绘的内容,并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改进、创新意识。
(二)构建新的课程结构
在学校“分层分类教学原则”的指导下,从培养目标出发,针对本校不同专业在制图课学时上的差异性,相同学时在内容上的差异性,通过到各高校、企业调研、分析,将不同学时的制图课程内容进行了模块化分割,以方便不同专业根据培养要求进行选择和合理搭配。
另外,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了新的课程结构,将计算机绘图内容融合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贯穿全课程的一条主线,并将课堂理论、计算机绘图、制图实践课程适时融合。例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机械类)制图课程结构:课堂理论(64学时)+计算机绘图(二维、三维共32学时)+测绘(8学时),分上下两学期进行。在第一、二学期同时开设制图理论和计算机绘图课程,将圆弧连接、组合体、剖视图部分绘图作业同时采用尺规绘图和计算机绘图(二维、三维)两种方式,与传统的尺规绘图相比,激发了学生对现代绘图技术学习的热情,对学生掌握制图课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零件图部分)增设制图测绘内容(2学时),通过实物测绘,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零件结构,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连续性教学的思想,在第三学期开设制图实践课程(8学时),加深学生的工艺知识,培养学生设计与工艺相结合的工程意识。而对于近机械类专业和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都只在第一学期开设制图理论和计算机绘图课程,测绘安排在第二学期。课程结构分别如下,近机械类:课堂理论(48学时)+计算机绘图(二维、三维共16学时)+测绘(8学时期);非机械类:课堂理论(32学时)+二维计算机绘图(16学时)+测绘(8学时)。
(三)改进教学方法
制图课程是一门理论严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绘图中的图线、字体、尺寸标注等必须按标准进行绘制。所以要规范教学方法,严格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在进行板书教学时一丝不苟,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绘制图线,书写文字,为学生起到示范、榜样作用。另外,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课堂上运用AutoCAD、PRO/E等软件动态的展示绘图的过程及立体结构。形象生动,立体感强,降低了知识点的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4]。
教学过程中,师生要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告别“一张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教学时,结合工程实际,教师从零件加工的角度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加工人员的身份想象问题,使设疑、探究、解惑同步推进。例如,组合体尺寸标注时,让学生按照零件加工顺序想象所需尺寸,保证尺寸标注完整。计算机绘图课程中,教师在机房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各种命令的应用,大量时间留给学生练习相对应习题,绘图中遇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在制图实践教学中,将单纯的零件测绘实践改为“测绘+设计”的模式。首先,给出某种产品的实物,在测绘之前展示产品的工作原理及各个零件的结构,让学生确定表达方式,完成零件的测绘;然后,根据测绘数据、依据具体设计装配要求,完成装配草图的绘制,并进行某部分零件的改进设计;最后,要求学生上交所有零件的手绘草图,并应用计算机二维、三维软件绘制零件图、装配图,且全部打印出图。在零件的测绘、设计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借助实物让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以寻求解决方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考核方式
在原有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完善计算机绘图、制图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计算机绘图的考核分为测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测试时,采用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的形式,直接在电脑上进行,因题型不同,体现了每个同学的真实水平。而在平时上机练习时,可分组进行。每班三人为一个小组,每次批改每个小组中一个同学的作业,每次接受批改的同学由教师随机指定,表现优秀及特别差的同学另做记录,课程结束后每位同学的成绩不少于三次。这种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促进了同学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制图实践部分内容跟专业结合较紧密,主要考核手工绘图、计算机绘图、设计能力及部分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为了使该课程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更好地衔接,要从培养应用型毕业生的目标出发,加大设计部分的考核,使总成绩=40%手工绘图+40%计算机绘图+20%设计。
三、结论
近几年,学校一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精简学时为主要内容,进行课程改革。制图课程作为改革的重点,在不断改进、尝试中,通过毕业生的反馈,已经能与企业很好地接轨,基本实现培养目标要求。但面向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着眼于工程教育、创新教育,建立了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并针对不同专业划分了课程模块,建立了课堂理论、计算机绘图、制图实践内容间相融合的课程结构。同时,改进了教学方法,完善了考核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但是,要想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得通过后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的训练来提升,并深入浅出,由易到难,逐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0018.html上一篇:三年制临床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