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我国新型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春天。中央财政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通过开展“示范校”的工作创新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又从“理实一体化”正向“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转变。
一、“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现状。
目前各院校对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大多数是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
2、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信息化课程及课程资源库,创新教育内容。通过建立信息资源中心,实现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出高水平、个性化、高效率的崭新学习与教学模式。同时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4、加强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在一体化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加快培养一体化课程教师。
5、改革评价模式,加快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突出技能考核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6、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创设教学场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如果没有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场所、设施,一体化教学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实训场地的建设可以采用“教学场景源于工作实际、高于工作实际”的配置原则与思路,创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实现实际操作的教学场景,指导学生学习和完成实训工作任务,确保一体化教学改革有收获、有成效。
二、对“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感悟。
1、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全面。目前大多数学校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课程模式的改革大多是集中在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对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年龄普遍教小而且不少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上还不是很成熟。同时要求他们马上从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模式下突然转到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中,很多学生都不适应,这是实际教学中的一大阻力。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新加坡的一些工艺教育学院(性质与我们的技工院校一样)的课时安排是实践性课程占总课时的70%,理论部分占30%,课程由占80%的核心技能模块,5%的选修模块、15%的生活技能模块三部分组成。核心技能模块,主要是针对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职业生涯发展中所必需的专业技能。也就是说在努力强化核心技能模块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生活技能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学习。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也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2、师资培训方法单一。 “工学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要会如何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要会在实践中总结理论,还要善于了解企业的需要,了解相关专业的最新知识、最新工艺、最新方法和最新技术。所以很多学校在培养一体化教师时都是外派下厂学习和参加专业技术培训班,要求教师提高专业技术和企业需求。但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这只是一体化教学需求的一部分,作为“工学一体化”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工学一体化”教师还要具备组织学生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的能力。一体化教师如果不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导演,不能很好的组织学生按照“工学一体化”教学思路来进行学习,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一体化教师。在培养“工学一体化”教师时不仅要培养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培养教师组织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的组织能力。
在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之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能力本位”的技工教育决定了其必须要强调能力的培养,能力不仅指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包含了学习、思考、交往、合作、知识使用等的技能。技工教育的教学改革必须冲破职业教育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之融入生产过程,织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才能适应并推动学校的发展,从而适应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0541.html下一篇:翻转课堂下的计算机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