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1 对朗读教学意义认识不足
朗读教学之所以不被重视,语文课堂长期充斥讲解分析的一方面原因在于:相当多的教师把朗读教学与教学朗读混为一谈,以为朗读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朗读,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朗读水平。进而认为这不是语文教学的必要内容,更不是重要内容,可以有所涉及,但无需强调。其实不然,朗读教学不等于学习朗读,有着更宽泛的内容,对语文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所论述的朗读教学,特指中学语文教学中,隶属于阅读教学的朗读教学方法,它既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内容,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其目的直接指向阅读教学的目的,即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实现言语能力的提高。因此,朗读教学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教学方法方面
作为教学方法的朗读可以较通俗地理解为“用朗读”,既是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学法。教师通过(运用)朗读来教语文,如教师范读、放录音、组织学生朗读等;学生通过朗读去学语文,如课堂上的群读、个别读、小组读等。
2、教学内容方面
作为教学内容的朗读,可理解为“能朗读”,则表现为一种读的方法和技能,与朗读学中的朗读类似,只是程度上略浅。具体说,就是学习如何朗读以获得朗读能力,这有赖于对朗读技巧的掌握,如停顿、重音、语气、快慢等等,包括教师对朗读技巧的传授、朗读方法的指导和学生朗读技巧、方法的学习、训练。
因此,朗读教学实际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对方法的运用,以及对内容的学习和指导。具体说,就是包括“用朗读”和“学朗读”的教学过程。其中,“学朗读”是“用朗读”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获得一定的朗读能力,才能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朗读,而这又能反过来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
2 教师不重视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
1、指导能力缺乏
一些教师缺乏指导学生朗读的能力。他们欠缺朗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或者对这些知识、技巧一知半解,因而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地指导和训练。即便是指导也往往是局部的、肤浅的、大而化之的,难以全面、精细、深入、具体,难以有示范性。这就导致了学生难以形成较好的朗读能力。读不好课文,师生均感索然无味,训练也就无从谈起了。有的教师没有示范朗读的能力,激发不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缺乏朗读兴趣,以读为苦,即使读也是被动的、机械的、不动脑筋的、毫无感情的,这样一来,师生都无兴趣进行朗读训练了。以至于在课堂上学生读得昏昏沉沉,教师却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进行现身说法。
2、普通话不标准
想要达到良好的朗读教学效果,必须掌握标准的普通话。但由于受方言干扰,有些教师示范朗读时,语音不纯,缺陷较多。平翘不分、前后鼻音不分、鼻化、二三声混淆、声调短促等问题依然存在,方音色彩还是很浓,严重影响朗读效果。有些教师教学态度不够严肃,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多音字、生僻字不求甚解,不查字典,造成了误读,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己不正,如何能正人,以讹传讹,只会贻害学生。
3、示范朗读缺失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然而,有些课堂又很少能看到教师一字不苟、有板有眼的范读。一些教师认为,现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范读会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一些教师常常苦于不知道该怎样指导学生朗读,他们千方百计求助于种种朗读技巧,结果收效甚微。其实,教师的示范朗读就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该怎样读才算准确、流利、有感情,而教师的范读为他们树立了感性的榜样,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
3 朗读教学技能的匮乏
由于考试对朗读考得比较少,很多教师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除了对于朗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自身朗读技能同样匮乏,无法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
1、朗读教学方法不当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尤其是经验较少的年轻教师,安排不好讲和读的时间比例,并认为语文课堂不缺少“读”这一程序就可以了,没有意识到朗读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又总觉得自己不讲学生就不会明白,以致讲得过多而读得太少。这样的课堂是枯燥无味的,课堂上经常呈现摇头晃脑昏昏欲睡的场面也就不足为怪了。
2、课堂朗读范围不广
在课堂上,朗读的表现对象似乎永远只是课代表、班长或朗诵能力强的同学。我们经常能听到老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下面请我们班上的‘朗读专家’为大家朗读,大家仔细体会。”在公开课、竞赛课上这样的情形更是比比皆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往往只是关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同学,朗读成为了少数同学展示才能的舞台,老师们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大多数学生在朗读中是被边缘化的,致使他们有意无意地放弃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放弃了自己想怎样读出这种感受的努力,而去刻意模仿他人,当朗读变成一种机械被动的声音模仿时,朗读的灵动与生气也就荡然无存了。
3、朗读节奏机械单一
在平常的朗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的原因,还在于教师对不同文体作品的朗读指导单一、机械。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不分文体,都是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来读这部分”,或“把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类似这样的引导,不能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也不得要领,只重外在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深层的内蕴。经常听教师直接就告诉学生,把某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重要含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朗读时缺少情感的参与,有气无力,声音低而速度快,没有顿歇,没有起伏,没有重音,更谈不上感情和语气变化,平直呆板,如一潭死水掀不起一丝波澜。而且拖泥带水,唱腔、拖腔明显。
总之,朗读教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开创颇早,也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但长期以来,初中朗读教学正逐渐变少甚至已经登不上语文课堂“大舞台”,学生的朗读水平更是难以取得质的飞跃,朗读教学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应该怎样开展才能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们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原因的分析研究中尝试找到解决的办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0680.html上一篇:浅析加强初中体育教学安全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