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1]
职业教育是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以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也是一种使人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教育。[2]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教授其职业技能,所以其职能就应该是掌握最新的行业主流技术,并传授于学生,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就业市场。
但现在的老师对继续学习并不太重视,凭着大学和研究生的几年学习经验,就可以在教师岗位年复一年的工作下去,这样教出的学生又怎么能适应当前的社会要求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3]
信息社会,知识呈几何级的升级状态,不只是一年,就是几个月都会有更新的东西出来,老师如何在繁忙的教学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呢?在这一方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培养机制值得我们借鉴。
南洋理工学院的老师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来自于企业,主要在第三学年带学生完成科研项目或参加技能竞赛;另一种也有企业就职经历,但在学院主要从事基础学科的授课;做项目的老师通常与企业紧密联系,掌握最新的行业技术,并服务于社会,其职业技能领先于岗位从业者,而基础学科教学的老师已从企业岗位离开几年,其职业技能处于落后水;对于这类老师,学院提供轮岗培训的机会。即在其授课间隙,参与其职业相关的项目研发,跟随高技能的老师学习其行业的先进技术及其应用,这样几个项目做下来,这类老师的职业技能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即老师的职业再教育。经过这样的轮番培训学习,所有老师的知识及技能都会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才能做到教书育人。
对比于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这种培训体系并不能完全复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
一是能做项目的老师太少; 在职业院校中的老师,来自于院校毕业生的较多,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缺乏职业经验;而来自于企业的老师,多是从事一线的技术人员,能做项目开发的较少;通常的做法是,将刚毕业的老师送到企业去顶岗锻炼,但在企业顶岗期间,却又无法参与到企业技术改造中,锻炼意义不大。
二是老师教学任务繁重,备课、编教材,做精品课程已花费老师太多时间,这样忙碌大半年,在假期里还要做市场调研,学生回访,根本是力不从心。这样下去,就形成了循环往复的工作,年复一年,在自己的职业技能上再没有学习的时机,何谈知识革新,技能进步呢?这正是教学分离的弊端。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现行的状态不令人满意,另一方面学生的技能急需提高。矛盾日趋激烈,改革势在必行,怎么改,如何做?本文对此有以下的几条建议:
一是人才引进不拘一格。现在的老师聘用制度还在设门槛,通常引进一名老师,都要求研究生文凭,而不是以才论;在国外,是只凭真才实学,有能力完成企业项目就可以聘为老师,不管是大专生,还是技师,都可上岗。在某些设计类专业,还为刚毕业的本校学生设立工作室,让这些能拿项目的同学可以有完成设计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满足了低年级同学的岗位实践,可以说是双羸的结果。
二是老师的在职顶岗锻炼应落在实处。老师去顶岗的初衷,其实是去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但很多时候,这种机会不多;因为企业没有培训的意愿,企业做事是需要计算成本的,无利可图的事没有企业会愿意做,所以必须从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去做,才能长期往来。那就得让企业得利,老师应参与企业的生产问题,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提高生产效率,那企业肯定极力支持;只要老师努力把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开发项目的同时,就能提高职业技能。现在的行业生产问题不是一个专业的老师能解决的,需要无界限合作,由学院组织研发团队,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老师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可集中学院所有的教师资源,共建资源共享库,在引进项目时,由学院组织项目组进行研发,才能事半功倍。
三是学生技能的培训不能简单重复。在职业院校中,学生第三学年,通常要完成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题目可能几年都是重复设计,所以抄袭者众多; 顶岗实习所有的院校都集中在最后半年,导致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学生都挤在同地区有限的企业资源里,一方面,企业无法提供更有技术的岗位供众多的学生实习; 另一方面,在企业生产任务急迫的时期,却无学生实习分担任务。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值得推广,他们把第三学年的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学生再分两小组,学习专业课程或做教学项目;另一组学生也再分两小组,做毕业设计或企业实习;一学期轮换,这样就保证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可在企业实习,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也以较少的实习生数量换来了实习岗位的质量;另外,同期做毕业设计的学生较少,老师才能有精力深入指导学生设计,相应也可提供实训室供学生制作产品或程序调试使用,使资源得到最大利用,学生的能力培训也得到最大的提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1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