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20702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本专科招生人数和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日趋加快,带来的直接结果即是高校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而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和保障条件的制约,使得高校对学生的教学和管理以及学业指导在有效性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继而导致大学在校生学习力普遍不足,而此种情况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尤为突出。基于上述背景和现实,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力出发,以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为载体,在原有课程教学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实施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经过3年的应用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问题的提出
2.1 “学习力”的基本概念
“学习力”这一概念,系由美国系统动力学家福瑞斯特于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1],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尤其在教育教学领域,学习力已逐渐演化为专指学生个体的学习力,并越来越多地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关注。据黄自团等所给定的基本解释[1],“学习力”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为了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对高校在校学生而言,其学习力既强调学习过程又注重学习结果,因此可作为大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成就的重要标准。
2.2 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力”不足的基本表现
当前,国内多数高校的在校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评价力、学习转化力等方面表现均差强人意。尤其是地方院校,因生源质量、专业结构方面的原因,以及所提供的软硬件保障条件有限,其学生学习力现状更为堪忧。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历及对本校学生学习现状的了解,学习力不足的情况可概括为:①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目的不甚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②学习热情不高,对待学习和课程考核的态度也缺乏积极主动;③无论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学习,均缺乏计划性、目的性,被动应付测验与考核;④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系统性差,且普遍存在重记忆、轻理解和应用的情况,更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3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思路
保护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如何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2~6],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笔者通过综合考察和钻研国内外有关保护生物学、保育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等方面的教学参考书籍与相关期刊文献,对保护生物学的学科属性、内容体系、任务目标等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构建起适应本校生物科学(跨校专升本)专业学生实际的“讲授-践习-评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基于学生已有专业知识背景,重构内容体系,并适当增加课堂讨论、延伸阅读、随堂测验、实践训练等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同时,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强化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的目的。
4 “讲授-践习-评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
4.1 课堂讲授
4.1.1 依据学生实际,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保护生物学课程开设对象为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而学生来源又分为普通本科和“专升本”两类。对普通本科学生而言,其先修课程学习较为系统和完善,能够为保护生物学课程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但专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予以着重加强。而对跨校专升本学生而言,其专业背景多样(除一部分具有生物类专业背景外),其余学生专科阶段均与生物类专业相差很大,而且即使是同一专业,所修读的课程也不尽相同。因此,保护生物学课程体系针对跨校专升本学生专业来源多样化的特点,增加了生态学基础部分的内容,同时特别将全球变化独立组成一个章节,予以重点讲授,目的是使学生充分认识生物多样性科学建立和发展的特殊背景。
4.1.2 合理利用音视频素材,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 可以将抽象的、不易讲清楚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所以相关知识跟内容很容易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7]。基于此,课程组搜集整理了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在不同的章节中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来穿插播放,以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和充分理解学科知识和有关原理。如在讲授“全球变化”这一章节时,为学生播放《后天》、《难以忽视的真相》等电影片段,并组织进行课堂讨论,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就全球变化的背景、事件、生态效应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1.3 应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真实性、典型性、适用性等原则[8],恰当选取和运用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注重了专业知识的系统传授,同时兼顾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升。通过合理选用生物保护研究案例,适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分析和讨论,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锻炼和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课外践习
4.2.1 课外文献检索与文章解读
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并注重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在讲授“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这一章节前,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要求每名学生查阅一篇近三年发表在国际英文学术期刊上有关“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论文,课下进行翻译与解读,并按教师给定的格式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解读和交流,使广大学生既了解了学科研究进展情况,又锻炼提升了文献检索、英语翻译、报告交流的能力。 4.2.2 开展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
结合本校校园绿化植物物种多样、资源丰富的实际,在保护生物学授课之初,即要求学生对校园行政办公区、文体娱乐区、教学区、宿舍区等区域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并比较分析不同功能区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和物种配置特点。同时,鼓励学生根据不同功能区小生境状况的不同和人为干扰强度的差异,对相同植物物种的生长发育水平、物候期等进行比较分析,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部环境对植物长和发育影响的认识和理解。
4.3 综合评测
为全面了解和客观掌握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课程实行“三段式”考评,即课程结课考核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回答问题情况等)、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等三部分组成,权重比例为2∶3∶5。“三段式”考核办法于2012年初步构建并自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最直接的作用便是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其听讲效果与平时作业的完成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消除了学生期末考核前惯有的临时突击现象;此外,由于注重了过程监控与考核,所以使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课程学习的现实表现,进而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微调,最终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成果。
5 教学改革效果与评价
“讲授-践习-评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一方面使课程本身在内容体系、授课方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都得到改进和完善。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形式,对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综合改革情况进行了摸底,选课学生普遍表示在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评价力、学习转化力、学习创新力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提升。经课程组对问卷和座谈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教学模式改革效果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学生修读课程的目的性得到强化,其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参与度有了大的提升;②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均较以前得到大幅度提高,尤其在文献检索、英文翻译、课件制作、文献解读、图表解析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和强化;③通过积极开展和参与课外实践训练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现象观察和问题分析的能力也都得以锻炼和提高。
6 结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站稳讲台、搞好教学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对高校教师而言,只有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加强科研实践,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水平。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的问题,应当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层的关注和重视。与之相对应的,教师教学力的提升问题也应成为高校各级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此也可理解为教师的教学力与学生的学习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总之,要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还须从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