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见误区
在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提问的意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即便是进行单一的提问,但是却华而不实。部分教师提问过细、过多、过浅,致使原本应该丰富的教学活动变得平淡无味,失去了应有的美感。在提问的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大多数教师只关注提问的结果,而忽略了其中的过程,只关注学生说“对不对”,却很少关注学生思维的产生过程。此外,设计模式过于靠套、问题笼统、缺乏层次感,面对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失去了思维的方向,致使提问教学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的教学提问策略分析
1.设计出创新性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提问上,教师要尽量避免问题过于繁杂、细碎,而是要关注语文课堂的整体提问效率,为此,教师应该重视问题的设计与研究,利用深刻的问题来取代零碎、肤浅的问题,从学生参与性方面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思考。例如,在《故乡》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预习结束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故乡发生了何种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提问结束后,再让学生分析杨二嫂与闰土的变化,找出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出文章的主题,利用这种有效的提问模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文章脉络。
2.开发出多元化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应当对学生已掌握的课文内容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比较沟通,进而将问题提出,把学生的思路以及注意力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切实地将问题的指向性加以明确,充分地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以调动。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当尽可能地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对问题情境进行多途径以及多渠道的创设,比如利用学生试卷、作业及课堂讨论、回答当中所出现的典型错误,或者借助于课外资源来对问题情境进行有效的创设,使学生们能够对语文课堂学习提起高度的重视,然后通过教师点评以及学生互评、自评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及理解,这样能够从根本上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和思想感情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实现课文内容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赋予文章更为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3.注意提问的层次性要求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同样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提问时也要掌握梯度,要从小问题进入,层层深入,逐步将学生的思维打开,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挑战语文的难度。如,在《变色龙》这篇文章中,老师可以先从比较基础的问题问起: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是什么样的?接着问他善变的特征是什么,然后再问从始至终没有变的是什么,这样采取逐渐深入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这篇文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方式。
此外,老师提问中要注重创新。适当改变老师角色,课堂上学生要主动发现问题,然后自主探索分析及解决问题,不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最重要的是要信任学生,多给予他们鼓励和自信心。
4.营造学习氛围、点燃自主学习的激情
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里,教师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和教学的质量,同时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立的想问题,想问题的答案,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也可以有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这样学生的自主性高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也会做得更好。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也不会一问三不知,至少能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不会引起尴尬的局面。老师提出问题,让尽可能多得同学回答,让同学共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而然的被调动起来了。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即使自主性较差,也会跟着大多数同学一起,完成课前预习。
5.注重答案的多元化
在上课时,教师不应当只局限于一种答案,应当让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思想,说完自己的答案,然后再做评论或是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答案。就像学生只回答了“陷人绝境”,老师可以再问一句,后面的一句了这些不也是描写斑羚的处境吗?这样学生,就很明白自己答案不完全,同时也知道完整的答案。学生也会进一步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回答完全,激发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学生也更愿意去回答。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是一门科学,提问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激发自己的思维,使用得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的提问形式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学习效果。提问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需求设计出多元化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实现语文教学活动的最优化。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1363.html上一篇:探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