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 > 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竹笛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竹笛教学中的应用

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奥尔夫与奥尔夫教学法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结合自身的理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随后,在音乐教育变革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坚持“让学生发现自我”为宗旨,根据本土及国外民俗音乐中的素材,编写了一套音乐教材。与此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音乐中,他还设计出了一套“奥尔夫乐器”。

  1962年奥尔夫和凯特曼访问日本,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结合的开始。

  二、中国传统乐器―竹笛

  竹笛,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传统的汉族吹奏乐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源于新石器时期产生的骨哨和骨笛。已故的竹笛大师赵松庭先生认为:“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竹笛,基本构造包括:吹孔、膜孔、笛膜、按孔,出音孔(上出音孔和下出音孔),演奏方式主要是以独奏为主,也参与合奏,在中国民族乐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三、奥尔夫教学法与竹笛教学的结合

  竹笛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时,由于文明发展的问题,不能将乐谱完整的记录下来,因此,竹笛主要是靠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承至今,讲究师生之间用心灵交流,需要高度的默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为竹笛的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仍存在一些弊端。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改革,出现了多种音乐教学法,前文所介绍的“奥尔夫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虽然这是源自德国的教学体系,但是他讲究音乐的综合性、即兴性、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从本土文化出发、适于开端和为所有人,因此,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奥尔夫教学法”融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音乐中,更好地理解自己演奏的曲目。下面,就以《喜相逢》为例,简析“奥尔夫教学法”在竹笛教学中的应用。

  竹笛名曲《喜相逢》是由冯子存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以内蒙二人台为原型,经巧妙的艺术加工演变而成,表现了当地人的豪爽的精神风貌。这首乐曲主要是根据主题(如下图)进行变奏演奏,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虽然经过不断的重复、变奏,但却体现了其朴实无华的特点。

  若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老师大多会对这首曲目先进行一遍完整的演奏,帮助学生对全曲有大致的认识,随后,逐句或逐段演奏,让学生来模仿,最终仅仅让学生学会吹奏这一首曲子。不可否认,老师对乐曲会有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模仿也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但是这却忽略了音乐的本质,仅仅是让学生表现出音符的排列顺序,却无法表达出音乐的内在情感。不仅如此,有些老师甚至不用谱子,仅仅是靠学生记忆老师所吹奏的音符,然后模拟出来。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对学生的听力进行训练,但当碰到没有听过或是没有接触过的乐曲,面对单纯的曲谱时,将乐曲完整的演奏出来将会成为无法攻克的难题,对于音乐的理解也会不知何从下手。长期以往,会削弱学生对竹笛的学习兴趣,甚至是对音乐的兴趣。

  “奥尔夫教学法”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训练,最终让学生完整的演奏乐曲。

  1、听力训练

  由于《喜相逢》这首乐曲是典型的民间器乐变奏曲式,第一部分为自由的引子,第二段首次出现了主题部分,后面的三部分是在主题的基础上,在节奏、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变化不断再现,因此,这需要学生对主题部分有深刻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单独演奏主题部分,帮助学生对主题部分留下印象,然后再完整的吹奏一遍乐曲,但是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清楚主题部分经过了几次变化再现,相信通过这样的听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这首乐曲的结构有初步了解,随后,根据老师在文字上的讲解,对于这种典型的变奏曲式也会了解的更加深刻。

  2、节奏训练

  通过听力的训练,学生已经对乐曲有了基本的认知,但此时若直接吹奏乐曲,将无法层层递进的演绎出音乐作品要表达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将主题部分从曲谱中提取出来,根据其中不易掌握的节奏型编创几条节奏训练,先让学生打节拍演唱,熟练后用笛子吹奏,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变换节奏吹奏,再加入技巧,最后完整的演奏整首乐曲。经过这样的节奏训练,学生可以更好的演奏每次主题变化再现的部分。

  3、律动训练

  “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这一部分训练,主要是靠声势、形体、游戏等训练及应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音乐。《喜相逢》这首乐曲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张家口一带,成为河北梆子和二人台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常用于戏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的伴奏。随着音乐的陈述与展开,它的情绪也有所变化,气氛愈加热烈,最后在高潮中结束。在演奏的过程中,肢体随着音乐的进行而律动,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的表达出音乐的内涵。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以第一部分进行肢体律动的示范,随后教师演奏后面的变奏部分,让学生随着音乐的发展用肢体表现出音乐的情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音乐,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和记忆。

  4、语言学习

  音乐的语言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要素,针对《喜相逢》这首乐曲,在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对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出其中的两个段落,比如主题与第一次变奏(乐曲的第二段),乐曲的速度由原较慢的速度加快到中板的速度,速度加快,加之轻快活泼的节奏,在老师吹奏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段在节奏、速度方面有什么变化,当学生感知到这两段的差异后,可以让学生挑选其他两段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不断的对比,学生对变奏部分的认识会愈加深刻,对之后的演奏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5、创造性能力培养

  经过前面几项的训练,学生已经基本可以掌握这首乐曲,但是仅仅是掌握这一首乐曲,并且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疲惫感。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这首乐曲的主题吹奏相似的旋律,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这条旋律进行即兴变奏再现,也可以以师生接龙的形式进行演奏,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种结构形式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关系。

  6、奥尔夫器乐的训练

  这一部分主要应用奥尔夫乐器进行教学,在这里就不进行分析了。

  四、结语

  “口传心授”这一传统教学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在竹笛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更依赖老师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是以老师为主体的,这会削弱学生对竹笛的喜爱,长期以往,学习的人少了,还会影响竹笛的传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对于竹笛教育千百年来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而“奥尔夫教学法”却可以弥补这一弊端,它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是学生与音乐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作为教师,不能剑走偏锋,完全摒弃传统的“口传心授”,也不能在教学中完全应用“口传心授”,忽略其他一切教学方法。为了竹笛更好的传承,为了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音乐,这两种教学方法应该取其中的精华,相辅相成,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适合大众教学的方法。

  我国的传统乐器―竹笛已经渐渐走上了国际的舞台,相信在中西音乐文化不断的碰撞当中,逐渐形成能够适应竹笛教学的完整的教学体系,使中国的传统乐器――竹笛得到更长远的发展,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竹笛独特的魅力,快乐的学习,与此同时,加强对音乐的理解,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143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