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时,也要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库,时代在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所愿意教师应该多读书,多读书不仅能提高自身,也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以补充。老师在教散文时,就可以把自己平时所阅读的有关这方面的散文推荐给学生去阅读,这就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对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内容就有帮助作用。
有的老师为什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文化素养高,学生都崇拜这样的语文教师。喜欢这个语文教师那上这个老师的课时,学生也会十分投入,课堂教学效果也高。
二、教师引导学生加强朗读
朗读法在我国的散文教学中一直被运用,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只是把朗读当做熟悉文本的一种手段,并没有把朗读法具体运用到散文教学和理解散文的过程中。
课前朗读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教师在学习新课时,要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利用早读或者闲余时间把课文整体上诵读一遍或者一遍以上,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此时的诵读,教师不能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己来安排,教师要起到监督作用,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任务,比如让他们每个人都要写下诵读之后的感觉和对这篇散文的理解,老师也要及时检查完成情况,在上课时要好检查工作。课前的朗读是学生与作品的初步交流,只是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起到引领作用,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上课时朗读要有重点和教师的指导。课堂上的朗读不能再像课前朗读那样只从总体上把握,而要有重点,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课文进行重点朗读和分析。比如在学习莫怀戚《散步》时,老师要把朗读的重点放在出现分歧时,作者是如何选择的这部分。一个家庭在面对有些问题时,总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选择,这是就需要有一个人做出调解。而作者就是这个人,母亲年龄大了,选择听儿子的;妻子在外面也听丈夫的;儿子还小,也听父亲的话,所以他的责任重大,家里的人都在依赖着他,这就是亲情。教师在教学生朗读这部分时,要让学生学会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这份情感,体会散文所表达的那份真挚的情感和作者在表达整件事的过程中语言的质朴和感情的充沛。
课后也要注重朗读。很多时候,学生在学完一课后,基本上再不会读第二遍,因为很多学生觉得再读就是浪费时间,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朗读课文上,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养成在课后也要朗读的习惯,这时的朗读是学生在对课文有深入理解的程度上的朗读,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强化了学生对以学散文的进一步体会和感悟。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慢慢发展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黑板,一只粉笔了,教师可以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多媒体,为自己的课堂增添一份光彩。
利用多媒体我们就可以凸显散文的形象美。有时候我们欣赏一种美,必须通过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感知,不是作者写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学生见过的,有的东西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与作者的情感。比如在上《胡同文化》时,教师可以挑选一些有关北京的四合院、大宅门、墩和北京人的生活照,学生在看了这些图片后,会对胡同文化有一个更形象的认识。
虽说多媒体对语文教学有这么多的好处,但多媒体的定位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机械化和程序化是不可避免的缺点,教师要认清这个事实,不能让多媒体占据课堂的中心,它永远取代不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鼓励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解读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文学作品的重构过程,带有浓重的个人特征。文学作品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方面地解读文本。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生活背景、学习习惯、认知程度等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解读和教参上不同就否决学生的观点,这样是极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散文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部分,应所应当受到学生多元且个性化的解读。
现在的学生都比较崇尚个性化,新教材也提供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解读文本的机会,但是这不意味着突发奇想、标新立异的解读,解读文本首先要基于文本本身,不能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篇好的散文应该是意蕴非常丰富的,对它的理解也应该是多角度的。
现当代散文的多元化解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涵,散文的个性化解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笔者认为,只要是基于文本的解读都是具有合理性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1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