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视听功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俄国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听觉获取的知识能记忆15%,通过视觉获取的知识能记忆25%,而同时运用听觉和视觉则可高达65%。可见利用声光设备,发挥视听功能是激发学习兴趣、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方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是基本常态,学生极容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从而丧失主动求知的动机。多媒体教学则是以网络、计算机、课件、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为主要学习工具,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文本、图片、图像、影像、声音等信息加以处理和控制,刺激学生的视听神经,吸引学生的注意,给学生以新颖感和惊奇感,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让学生不仅体验到“好看”,而且感觉“好听”,从而使学生兴奋,激发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含有大量的概念、原理和做人的道理,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言传口授的方式教学,恐怕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中职德育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轻松的教学情境,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进入情境――探究问题――协商学习――解决问题――总结提升”的各环节保持高度兴奋,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关“我国民族状况”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我就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循环播放视频歌曲《爱我中华》。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词立刻把学生带进音乐世界,然后要求学生用歌词思考下列问题:我国民族状况是怎样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此刻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承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他们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演播功能,强化直观教学,揭示问题本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涵盖理想信念、中国精神、道德品行、法治知识、职业生涯、心理健康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哲学、礼仪、道德、法律、职业、就业、心理、历史和时政等,面广量大,综合性强,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跨度都比较大,前溯远古,后至现今,兼容中外。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凭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对教材进行讲解说明,而作为教育对象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他们阅历浅,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连贯,对时空跨度较大的事件及其之间的联系,仅凭教师口头讲述恐怕难以理解。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浓缩教材精华,突破时空限制,充实直观内容,使之生动再现,能满足中职生的心理需要。例如在学习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这一知识点时,我以西藏为例,播放了纪录片《西藏今昔》视频片段,呈示在学生面前的是西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农奴制下没有尊严的生活状态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自治区成立后当家做主的生活情景。通过直观对比,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就完成时空跨越,不仅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掌握相关历史知识,情感还得到升华,真正体验到“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欲望和“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情怀,达到了“知、情、信、行”统一的理想效果。
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文本功能,丰富文字表述,深化概念内涵。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部分是中考分流进来的,属于中考成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群体,他们的文化基础不好,理解能力不强,学习行为不佳,对德育课程中涉及的抽象概念,仅凭教师理论讲述与熏陶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凭空想象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方式将中职德育教学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给学生以高速的超文本感受。例如在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解释“德”和“法”的涵义时,我利用多媒体详细展示这两个字的内涵:将“德”字拆开,左边“彳”表示德是用来协调人际关系的,右边拆分成“十”“四”“一”“心”,依次表示为做人十分不易,要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洗礼和面临四面八方危险的考验,但只要一心一意勇敢前行,就可以通达天下。将“法”(??)字拆开,左边“氵”表示法律公平如水,右上“?D”是传说中的独角怪兽,用独角触及理亏的人,右下“去”是除去理亏的人。再如解释“孝”和“爱”,以动画的形式先分别将这两个字边拆边合边解读,然后通过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微故事表现。通过以上形式的演绎,这些字就像被注入新鲜血液一样马上鲜活起来,一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加理解与记忆,加深印象,另一方面降低知识信息的复杂度,充分表达教学意图,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交互功能,增加互动环节,提高综合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要践行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德育课多以言传口授为主,内容从理论到理论,学生缺乏真情实感的熏陶,而案例教学相对于单纯的理论教学和空洞的理论说教要生动形象得多,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案例、数据、图片和纪实片等引进课堂,让事实开口,让数据说话,而且这些事实和数据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采集和提供。例如在学习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规则意识”这一知识点时,课前各学习小组分领任务,分别以交通规则和环保规则为主题,收集因不守规则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强调规则的作用。各学习小组领到任务后积极行动,先在组内分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的上网查找下载图片和视频,有的回到生活中寻找拍摄,有的负责课件制作,有的负责文字编辑,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交流,讲解说明,最后自评、互评。由学生采集案例进行案例教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真情实感,提高可信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极大地调动学生动脑和动手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链接功能,拓展教学空间,扩充课堂容量。
首先,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内容多以学科为主,而且常与学生脱节。课改后的德育教材不再是“授业解惑”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德育教学的素材不能再局限于课本,而要与时俱进,需要将最新的知识和大量针对性较强的资料及时增补到教学中重新整合。多媒体教学方便增删修改,吐故纳新,不仅可以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密度与容量,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超级链接”,随时看到其他的幻灯片或文件,甚至可以直接链接到互联网,从而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量。
其次,传统教学是由教师主导与掌控的,教师利用黑板对教材内容一边讲解一边板书,但黑板容量是有限的,一堂课的教学要点不可能全部展现在黑板上。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可以通过循环播放或选择点击回放进行强调和总结,从而不仅可以减少板书内容,节约书写时间和空间,而且可以突出重点和难点,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的优质高效。
再次,德育课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引进社会热点和焦点,及时下载时政要闻进行时政教学,将教学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不出课堂就能知晓天下大事,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不失为一种先进、快捷、方便、实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起到了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进取,努力提升,力争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