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即别人提出意见的时候要接受。一般来讲,别人是不愿意指出你的错误或者缺点的,别人能讲出来,这实际上是关心你,不是批评你,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快途径。如我在上课的时候讲述“歧义”的时候举了这样一个例子:2010年3月4日,江西省宜春市旅游政务网上挂出了一个广告语:一座叫春的城市。据宜春市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口号是国内一位知名的旅游专家创意的。“叫春”是有歧义的,我们进行过较详细的分析。另外,我还举了一个例子,即为2012年,利川市旅游局在公交车上打出一个广告:我靠重庆。其实,这里头的“靠”是依靠的意思,但是让大家很容易误解为骂人的那个“靠”。这也是有歧义的。有位教师认为上课时提出上述两个例句不雅,我认为,这个意见是正确的,课堂上讲的确不雅。
有一次我上课先举例:在午餐时间,广东的一家餐厅正在招待来自台湾的旅游团。当服务小姐发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年人饭碗已空时,就轻步上前柔声问道:“请问先生您还要饭吗?”那位老先生摇了摇头。服务小姐又问道:“那么先生您完了吗?”只见那位老先生冷笑起来:“小姐,我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自食其力,这辈子还没有落到要饭的地步,怎么会还要饭呢?我的身体还硬朗着呢,一下子不会完的。”我在讲时先指出这个例句内含歧义。后来有教师认为,可以先不要指出其歧义,让学生归纳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我觉得此意见很好,欣然接受。
有一位青年教师上课时,其他教师给他提的意见相当多。诸如重点不明确。第一节课讲什么内容,第二节课讲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应该详细讲解,什么内容应该略讲,要有详略之分。不能什么东西都拿来讲,这样重点就不明确。另外一教师提出,他上课的时候口头禅太多,我们也有同感。或许是因为紧张,或者是因为上课准备不充分,这位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老是“这……”“那……”“这个……”和“那个……”的。我们注意到,当有教师提出这些意见或者说是看法来时,此位青年教师就急于为自己辩解,认为自己没有太多的口头禅,又说谁上课没有口头禅呢?能看出这位青年教师总认为自己是做得对的,别人提出见解是跟自己过不去。我认为,这样做肯定是欠妥的,青年教师要谦虚一些,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二、备课要多下工夫
备课是一“良心活”,备到何种程度才能讲,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讲解等,都需要教师思考,自然,这也没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来讲,有的教师备课一个钟头,两个钟头就去上新课了,这自然是属于不负责任的行为;有的则备一两天,这属于很负责任的教师。但有时也不完全是这样,你备课的时间短,并不一定就表明你下的工夫少;有时,也不是你备课的时间长,就说明你能够上好这门课,这需要长年的积累。我想,这也许是某些高校非得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才能上课的原因。
有教师认为,重复上同一门课,备课的功夫或者时间似乎可以少花一些。这是某些教师愿意一直上同一门课不愿意换课程,也不愿意换教材的原因。一般来说,如果是上新课,就要花时间备课,比较麻烦。相反,我即使上同一门课,备课的时间反而会更长,这个时间是在教给学生各种知识的同时,更注意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有位教师讲“在”的词性时,告诉学生,在图书馆看书中的“在”是介词,学生听了一知半解,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词有是介词,有时就是动词。可以看出,此位教师备课不精细,因为“在”的词性是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在”是动词还是介词,两者的区别在于:(1)能否肯、否定叠加表疑问,介词“在”不能,动词“在”能;(2)“在+宾”的前后是否有别的动词,若有,“在”是介词;若无,“在”是动词。
备课要做到对教材熟透,做到脱稿讲授。上课时,不要拿着书本照本宣科,让学生觉得你还没有他熟悉,这样他还会有心情听你的课吗?学校有的教师认为,民族地区学生基础稍差一些,其实,他们基础差一些,需要教师下更多的工夫,真正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生动有趣。
三、教学相长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启发,从而达到共进,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千万不能认为自己就是权威。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有的青年教师自以为有些学问就到处张扬,特别是在学生面前。也有教同一门课教了多年的教师,也以为自己是权威;在“仗势”教学,丝毫不顾及学生的些许感受。这些行为引起了部分同学的反感。我在上课时,避免学生认为自己是权威,有问题师生一起讨论。如下列例句中“科学”的词性:……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有同学认为“科学”是名词,有同学则认为它是形容词。那么到底是什么词呢?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我们引导学生举例进行说明“科学”的词性,词性是依据语法特征来判定的。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果:认为“科学”是名词的同学说,“这是一门科学”。这时“科学”是名词,因为它能接受数量词的修饰。认为“科学”是形容词的同学,“这是科学的方法”。这里的“科学”就是形容词,能接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由此,最后讨论得出,“科学”是兼类词,兼有名词和形容词的用法。只不过在具体例句中呈现出来的词性不一样。“这是科学的春天”中的“科学”是形容词,因为它前面可以出现“比较”、“很”类词,不能出现数量词。 有学生说,老师我们上课不应该按照教科书上的用例来讲,因为这些内容我们预习过,不想再听了,应举较新的用例来讲解。我认为,学生的看法不无道理。在讲解层次分析法时,就采用了时新的网络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学生听课时会意一笑。我注意到,一些时新的内容、新的用例会引起学生较浓厚的兴趣。
有学生对教师上课的内容提出质疑。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解名词的语法特点时,指出,名词的语法特点之一就是不能重叠。但突然就有学生提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不是名词重叠吗?此位教师如是回答,这是名词重叠的特殊情况,例子较少,不足以证明名词重叠。其实,这方面的例句还并不少,如“前前后后”、“上上下下”、“瓶瓶罐罐”等也是名词的重叠,只不过是在某种固定格式中的重叠而已。这方面的解释书本注释中就有,可能是此位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仔细,没有细看。
四、自我反省
《论语?学而》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认为,有时,对自己上课的内容、上课的方式做适当反省是很有必要的。
1.他人提及自己反省。
有位教师在评他人课时,就互动的问题讲道,互动的形式要丰富一些。并且说,互动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这个观点以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只知道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常听课与评课能使自己长见识。
2.自我反省。
有位年轻老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说:“这个同学你站起来回答一下。”“这个学委你站起来说一下。”这样语气说话让我这个坐在后面听课的教师心里不好受。我心里在想,这位教师为什么这样?对学生竟然如此毫不客气。联想到自己,上课时会这样对待学生吗?对学生应该尊重一些,因为他们才是理解教材的主人,才是学习的主人。
另外,还有某些教师存在错误认识,认为教学是副业,科研才是主业。因为科研可以取得很直接的效果,科研有项目,能直接增加收益,能有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名利双收;专注于教学的人却看不到这种收益。我以为,这样的现象的确存在,但是这种认识是短视的。教学是根本,科研才是副业。大学教师应以教学为根本,如果教学都搞不好,那么还谈什么科研呢?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1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