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结合教材,读写结合
教材,就是最好的写作范文。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我们有意将教材内容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毕竟,学生作文的素材还是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圈子。
比如第一单元的作文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里就有一段描写民族小学孩子们课余生活的文字,当孩子们品读课文,感受民族小学孩子们课余生活的精彩时,我“借题发挥”:孩子们,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样的呢,想把你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吗?这一问,思维活跃,语言丰富的“优等生”们便跃跃欲试。而那些平时只知道疯玩,语言表达能力本身就比较欠缺的“后进生”们却张口结舌,词不达意了。没关系,这只是一个前奏,我微笑着表扬前者,又委婉地告诉后者:孩子,别急,咱们还有时间来准备。于是,我利用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带孩子们到大操场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活动,蛙跳比赛,拔河,老鹰捉小鸡……都是他们很感兴趣的。在活动过程中,我提醒孩子们认真观察,用心感受,记下你此时的所见、所感,这样,到写作文时再把这些“窖藏”的“珍品”搬出来,何愁作文无话可说呢?
当然,写课余生活不只限于校内。周末,我布置孩子们在家长带领下去爬照母山,回来后孩子们不但能较具体生动地写出自己的爬山过程,还能结合课文《爬天都峰》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呢!“我就说嘛,爬天都峰的小朋友和老爷爷都能一鼓作气爬上山顶,我还不信我就不能征服小小的一座照母山!”多带劲儿的句子,多豪迈的宣言!
二、仔细观察 积累素材
从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根本原因是不会观察生活,更不会用心体验生活。小学生的作文教学,观察作文占的比例比较大,要想指导好学生的作文,就要培养学生敏感的新视觉,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首先,要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我们要经常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并观察生活,走进大自然,并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四单元作文是写观察日记,在单元课文才上到一半时,有一天午自习,我捧着一小盆绿豆芽走进教室(当然,这是我几天前就开始准备了的),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知道这胖胖的,白白嫩嫩的绿豆芽是怎么长起来的。于是,我布置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泡豆子,每天观察豆子发芽、生长的情况,然后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写下来。孩子们摩拳擦掌,兴致极高,一周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交上了满意答卷。
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孩子们在观察时,往往东一看,西一瞧,浮光掠影,印象自然不深。所以,在指导他们观察时,我先教会他们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比如三单元的作文是写秋天的美景,在布置孩子们周末去郊外秋游时,我提醒他们按照从天空到地面的顺序观察景物,而观察地面景物时,又可以划分成几个地方逐个观察,果园―田野―公园。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点,如果在观察时不分主次,不突出重点写出来的文章就像记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看得人乏味。所以,我引导学生去选择一处作为重点部分进行详写。
第三,要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多看,利用一切可利用机会有意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指导观察,养成观察习惯。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最直接有效办法就是要求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当然,要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的确有些难度,学生会出现偷懒的现象。所以,我强调孩子们只要写真实的东西就行了,不用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在批改日记时,对写出了身边真实的事物或现象,并抒发自己真实感受的学生及其作文,一句精彩的句子,一种独特的感受,一个画龙点睛的词语我都大加肯定和鼓励。
三、创设情境 丰富想象
想象与写作犹如树与根、水与源密不可分。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观察,是想象产生的根源。四单元的作文是观察日记,除了让学生去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外,我们还特地准备了这样一次观察活动。办公室喂养着一盆金鱼,那天,我抱着这盆可爱的小精灵走进教室,孩子们马上围了上来,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叽叽喳喳地谈论着。这时,我引导学生先观察这几条金鱼的外形,想象它们像什么。一个孩子说,那条全身红色的金鱼像一团火。另一个孩子说那条黑白相间的金鱼像披着一件花斗篷的姑娘。接着,我让孩子们喂金鱼们吃食,看它们吃饱喝足后的样子。一个孩子观察后说那两条在水草中穿来穿去的金鱼是在跟同伴玩捉迷藏。另一个说那条呆在水底一动不动的金鱼是想一个人好好静一静,就像我们累了想休息一下一样。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都闪耀着想象的光芒,令人啧啧称赞。
与此同时,教科书中不少作品给学生留下了“空白”, 我们要敏锐捕捉信息进行小练笔训练。
四、积累语言,提升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的增加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语言补充和积累,学生是没有办法写好作文的。建立起以学校、班级、个人为主的三级小书库,课外阅读从书籍选择、阅读时间等方面切实地落实。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1594.html上一篇:微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巧妙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