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材的选取、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及方法、课后实践的安排与实施等诸多方面,其中课堂教学是核心。
1课堂教学内容的构建
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内容是教学内容,它由基础、重点、难点等部分组合而成,这些要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点,组织教学内容时需要思考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一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堂课上要讲解哪些内容、培养学生哪些具体的能力是需要进行整体策划与安排的。多次课堂教学组织后,形成教材中一章教学内容所要培养的能力。这里所讲的关联性不是简单地指原样复制或简单地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罗列,而是需要将欲讲授的内容与前序后继的教学内容从逻辑、思维、情感和能力培养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地思考后,进行选择、增加或减少。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所使用的一本或多本教学参考书,在这个环节上应该充分地体现出思维的连贯性与能力的形成。
2)选取适度的教学内容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一堂课的教学视频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授众对象的需要,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课前准备教学内容时,应较好地体现出在面向不同教学班级讲授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时,需要对内容做出一定的取舍或在讲解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特点。
3)教学内容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
毫无疑问,课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一节课上所有收获的源泉,有什么样的内容,支撑起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能力,教学内容是创新能力的载体。
2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
在谈到教学改革的时候,我们往往比较关注的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实际上课堂教学是一项动态的科学工程,较好的组织才能的发挥是必需的,在组织才能的引领下,在课堂范围内充分施展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逻辑学、人文学等多方面的才能,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内在主线,方可将能力培养的落实到堂课教学之中。
1)掌控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地位
当我们有了课前相对成熟的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模块组合而得到的课堂教学内容,这只意味着完成了前序性、准备性的工作,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综合能力,将这些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引起深度的思维和分析,才能最终得到课堂教学的真正效果。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具体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之中。
掌握和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环节,从而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涓涓细流渐渐汇聚成小河,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而又不是那么得呆板,这确实需要我们精心地雕琢,方能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创新能力的具体培养与形成。
2)课堂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换与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关于创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开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再度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然而仔细比对各种方法后,可知其各有利弊,而且每种教学方法所适用的课程、教学内容等都有所不同,没有一劳方益的教学改革与方法,在不同的课堂教学时段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需要进行理性选择的。
当我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时,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较好地设定情境进行角色转换,可以最大限度地将知识内容与教师和学生有机地、动态地结合起来,形成创新性思维与实践的教学过程。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过度的角色转换,则又会适得其反,影响教学效果。如:把课堂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或教师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从事讲解,这些过极端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3)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与呵护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课堂环境,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并结合教学内容及课堂具体情况,从情感与思维活动上与学生建立起友好与和谐的学习氛围,并且通过讲解与实践内容,积极、正向地保持这样的学习情境。一名经验丰富且敬业的教师是不会将课堂之外的个人情感迁移到课堂教学中的,他会倾心创建和呵护良好的教学氛围。
3 课堂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地组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究竟哪些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我们共同研究与提高,在这里进行简要的分析。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内动力,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机是需要,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当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激励、信任带入课堂。教师热情的鼓励、诚挚的肯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索只是奥秘的动力。教师及时、热情的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他们不断地体验经过奋斗获取知识、克服困难的乐趣,这样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就会与日俱增。
2)善于设疑,创造思考的情境
教师要善于设疑,在教学中我们设疑目的要明确,要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性思维,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度,自学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则会有新的思维、新的实践,从而激发创新的灵感与创新的能力。
4)拓展思维、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活动,如书报的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观察记录、调查报告等。二是群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兴趣小组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其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的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多个方面,本文从教学内容的准备、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论述,力争为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及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1715.html下一篇:浅议初中英语情趣教学之实施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