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前言
在竞技类体育项目中,我国举重比较占优势,不论是国家运动员还是青少年储备人才,都已经在专业项目上形成比较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模式,众多的体育学校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找运动员在力量、体能、耐力、技巧等方面的不足,希望用更加科学有效的训练策略指导运动员合理发掘自身潜力,有步骤地实现竞技水平的提升。在常见的举重赛事中,人们比拼的不仅是技术、战术以及心理状态,最关键的是运动员的体能与技巧,人的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对抗阻力的能力可以概括为力量素质,这对运动员的成绩和临场表现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因此,体育学校老师们针对举重运动员进行的力量训练以及相关计划将会显著作用于运动员的专业素质。
二、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教学策略
(1)抓住运动员力量训练敏感期。体育学校的运动员年龄一般在十几岁到二十岁不等,因此,相关的力量训练也应考虑到运动员的生理发育过程,避免对他们的身体结构和发育造成损伤。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在12到16岁期间,其在力量素质、机体敏感度以及速度等方面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刺激,阶段内的动力性训练、静力性训练以及强度训练等的边际效用会趋于最大。因此,教练员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及他们身体机能的不同发展阶段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在强度、重量、组数、周期等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区分,以便获得有效的体能反馈效果。比如,对于已经度过肌肉纵向成长阶段的运动员,可以逐步开始较大负荷的力量专项训练,促进其肌肉组织横向加粗,这是力量素质提升的黄金时期。在运动员最大力量、力量耐力和快速力量的针对性训练中,教练员需要注重训练项目分配,合理利用刺激反应法使运动员的肌肉工作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平稳推进身体机能“刺激――下降――超量恢复”的提升模式。
(2)注意区分运动员优势和劣势,实现分层训练。举重是一个在短时间内要求运动员爆发充分力量的项目,肌肉群的收缩舒张、呼吸系统的协调等等,都需要服务于短暂的几秒钟。在此基础上,核心肌群的技能与素质成为影响运动员专业技术水平与成绩的重要因素。对于举重运动员来说,核心区主要是指腰椎、骨盆、髋关节,他们无论是抓举还是挺举项目都需要这几部分不同分区的肌肉群的良好配合。将它们细化开来,又能够分为腹直肌、腹外斜肌、腹横肌、腰方肌等。不同部位的肌肉组织由于收缩拉伸方向、变化量上的区别,也会给予运动员综合性较强的力量牵引。教练员在布置不同训练任务之前需要对运动员核心肌群的机能进行评定,从而有针对性地将运动员先天劣势转变为优势,常用方法包括俯卧撑法、花式平板支撑等,同时利用滑轮、滑板、吊环等器械也是不错的选择。力量训练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而多元化的力量训练以及结合运动员自身核心肌群素质开展的分层训练恰巧能够中和常规训练中的枯燥乏味,体现出个体差异的区分,这对于运动员的培养及整体运动员素质的提升来说都极具价值。
(3)拓展训练形式,优化训练效果。体育训练的持久性和训练内容的枯燥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举重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示的主要就是抓举和挺举两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上,运动员在竞技状态下的重量的不断累加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抓举、挺举动作都是他们长久的艰苦训练所得出的结晶。举重运动员在常规条件下进行的训练也并不仅仅是形式单一的动作技巧与力量刺激。教练员在为运动员制订力量训练计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举重项目的动作要领以及发力原理,为他们呈现科学合理且相对多元的力量刺激。另外,举重是一个对运动员身心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训练过程中腰腹所承受的负荷较大,一旦出现技术上的变形或者心理上的波动都会对运动员的肌肉、骨骼造成严重的损伤,有的伤害甚至是永久性的。所以,教练员需要对力量训练进行合理的分配,防止某个动作或者某一专项训练超出运动员的承受范围,包括双手双脚俯卧支撑、侧卧肘撑、蛙跳等日常训练项目应该有侧重点交叉进行。
三、结束语
体育项目所涉及的基础训练是相对枯燥的,一些优秀运动员骄人成绩也并不是通过短时间训练就能取得的。结合大量实践经验与事实,可以发现举重运动员在进行有目的的力量训练过程中需要做到粗中有细,既能够把握力量训练的持久性和重要性,又能够在日常训练中敏感对待运动员个体之间的差别,在训练强度、侧重点以及时间安排上进行细微调整,以保证每次训练的有效性,尽最大力量为运动员的专业身体素质和职业生涯提供正确指导。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2057.html上一篇: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