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对初中语文教师的资质审核不严谨,不够重视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考核,语文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学语言问题逐步浮现出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用语缺乏实效性,与学生的交流语言缺乏规范性,以及很多教师不注重语言的针对性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更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收获。
1.教学用语缺乏实效性
大多数学生收获知识的主要途径来源于课堂教学,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知识积累更是如此。然而,就目前的课堂教学对话而言,大部分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对话。
例如,大部分教师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习惯于将注意力投向理解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与他们进行互动、交流的次数也是最多的,对普通学生不太关注,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理解作者对主人公深切的同情从何而来,或对文中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部分认识不清。长此以往,能力一般的学生更不愿意学习,甚至放弃学习,导致课堂只为部分学生而开设。这主要是教学语言的实效性没有落实到位造成的。
2.教学用语的不规范
在语文课堂上,教学语言使用的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比如教师说话的语速时快时慢或者过慢过快等,都会使学生在听课时感到困难。
例如,讲授《桃花源记》时,有的教师习惯于大量使用“这个”“那个”等词来指代作者或世外桃源,容易让学生混淆不清,不理解老师具体表达的是什么内容;有的教师讲课时细声细语或含糊不清,导致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难以进入学习状态;有的教师讲课时跳跃性太大,致使学生难以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还有的教师喜欢显摆,时常用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词汇,导致学生一头雾水。这些教学用语的不规范现象在课堂教学中随处可见,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教学语言使用的规范程度。
3.教学用语缺乏针对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涉及广泛,包含各种题材和各种体裁的课文。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题材与不同体裁的课文采用同样的教学语言进行讲授,将使原本独具特色的课文内容失去自身的个性,同时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课文希望传达的意境,导致最终的授课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在教授不同文章时,要善于变化自己的语言,使用更加准确的语言向学生更精确地传达文章内涵。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沁园春?雪》一课时,教师不能忽略这首诗词壮美的意境,应当采用气势恢宏、感情奔放的语气给学生讲述课文;在给学生讲授抒情散文的时候,应该语气温柔、缓慢,语言表达要生动且饱含感情;而在讲授科普类说明文时,语言应该倾向于简练、准确。
二、提高教学语言有效性的措施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教师教学语言的改革,提高教师在教学用语方面的专业水平。
1.拓宽教师的知识面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对即将讲授的内容做一个教学预案,充分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后,再向学生传授相关内容。由于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语言教学,其实质是通过语言传达学科知识所涵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向的内容,因此,对语文教师知识面的要求一般都非常高,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十分重要,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在教学预案中将课本知识充分融入具体的生活实际,才能在教授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从而使教学语言更趋于规范。
2.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
语文是一门内容丰富有趣的学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接触到现代文学,也会接触到古代经典。古今文化交织在一起,既丰富了语文的教学内容,也给学生带来许多乐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更要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传授更加全面的知识,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增进文化素养,激发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是促进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情感的桥梁。语文教学是初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积极解决语文课堂上教学语言欠缺实效性、规范性差、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是新课改的一个挑战,也是保障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2331.html上一篇: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引入兴趣教学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对体育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