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16-02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出大量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瑰丽的篇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不仅言志,而且能传情。常读诗,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和教学总要求: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标准,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深层含义,是否具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创作性的理解。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古诗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让学生真正了解诗歌,真正爱上诗歌,这是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提出诗歌有效教学的三点建议。
一、诵读引领学生感悟诗歌音乐美
(一)掌握节拍、用韵感悟诗歌的音乐节奏美。诗歌之所以是诗歌,首先得先是歌,上古时期的诗歌都是配乐演唱的,所以诗歌是很讲究声律的。因此,我们在刚刚接触诗歌作品时,首先要掌握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比如:五言诗每句一般有3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而且还要注意韵脚。笔者教《虞美人》时,让学生按照理论知识先认真把握诗歌的节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有/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再关注韵脚:少、改、流。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节奏把握得不好,读得不整齐,有些甚至不愿读。但经过几次训练后,节奏把握好了,整齐度提高了,慢慢地读得有模有样,有板有眼,有些甚至开始摇头晃脑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美,还播放歌曲《几多愁》(虞美人),让学生学会唱,而且举行个人比赛、小组比赛。过后不少学生表示这是他们所学过的最美的诗歌、印象最深刻的诗歌。
(二)掌握情感感悟诗歌的音乐情韵美。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时,除了应该掌握诗歌音律特点,更要细心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色彩,在节奏和缓急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的音乐情韵美。
诗歌一般来说,用什么样的韵脚对诗歌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韵字开口度越大,越容易表现昂扬的感情;开口度小、音阻大,则容易表达凄婉之情。平韵表达慷慨之意,仄韵则表达悲压抑之情。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韵搭配规律,再进一步领悟诗歌中复杂、微妙的情感色彩。例如《将进酒》中的四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自行掌握情感读一遍,接着让学生谈谈对情感的理解,然后听录音,最后根据韵脚来把握情感。经过四个环节的学习,对三句话的情感定位是,“来、还”韵字开口度较大,可以表现较昂扬的感情。虽然写黄河之来势,势不可挡,但兴起之句是为了表达时光的流逝的感慨,而且平韵经常表达慷慨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以慷慨为主。因为“发、雪”开口度交小、音阻大,则容易表达凄婉之情,仄韵表达悲压抑之情,表达对时光流失的伤感。在把握好情感的基础上诵读诗歌,学生不仅理解到了诗歌的情感,更主要是体会到音乐情韵美。
二、把握意境感悟诗歌画面美
中国古典诗歌绝大多数都有写景的内容,因此很多作品不仅具有诗情,而且还有画意。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不仅要反复诵读,而且还要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自己整个身心沉浸在画面的世界之中,让自己得到最大的审美情趣,进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一)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画面之美。生活之中我们往往有过一些审美经验,但一般都是是朦胧的、不清晰的,很多几乎只停留在潜意识里,而且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突然读到一首诗,它把平时看过的画面很形象地描绘出来,说出了我们以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审美感受。这时我们自然会回忆起相似的经历和画面,沉浸在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中,这样我们就会与诗人取得心灵的共鸣,获得从未有过的阅读快感。因此,在教授田园诗的时候,笔者一般引导学生回忆农村的生活和场景,还找一些农村的图片给他们欣赏;教授山水诗的时候,引导他们回忆旅游时见过的情景和自然风光,而且还要他们画出心目中最美丽的自然风光。
当然有些诗歌中出现的画面可能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见过的,这时我们就要充分发挥想象,结合五觉的贯通,还可以借助电影、绘画,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的画面。比如笔者上《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些画面都是离奇奇幻的。笔者就先请美术老师根据描绘画了几张画,而且还在网上找到一些尽量体现这个特点的视频。在这个基础上再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终于让学生体会到了“奇幻壮丽”的画面,进而体会了诗人要表达追求自由、超然洒脱的情感。完成后学生都非常兴奋。虽然师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收获也令人快乐无比。
(二)借助意象体会画面之美。一幅画,必须要有构成画的要素,诗歌的画面也有构成画面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往往是物象与情感的组合,在诗歌中我们就称这些要素为意象。诗歌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意象却很常见,而且往往通篇基调一致,意境浑成。因此,要想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很多时候只要找到重要意象,把这些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看到一幅简约明了的画面,在画面的帮助下我们就较容易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如贺铸的《南歌子》:“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我们找到“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这一个个鲜明的意象,脑中就自然浮现出一幅轻风拂面、微微涟漪、树木成阴的画面,进而体会出是一幅恬静、优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画。诗人的怡然自得自然而出。再如笔者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就是赏析诗歌中的画面,其中最主要的赏析手法就是找通过找意象来勾勒画面。诗中意象五彩缤纷,想象丰富。笔者与学生一起找出“烟涛烟涛微茫、云霞云霞明灭”,体会画面的神秘美;找到“海日、天鸡、千岩、迷花”,体会雄奇美;组合“霹雳、丘峦、洞天、青冥、金银台”,体会画面的神奇美;找出“霓、风、云、虎、鸾、仙”,体会画面的奇幻美。我们跟随诗人旅游,一会上天,一会入地,一路游来,目不暇接。在享受视觉和想象的盛宴的同时,也听到了诗人积极奋进、愤懑激越的心声,感受到了诗人潇洒超然、正直清高的气概。 三、品味丰富、复杂、具体的情感领悟诗歌情感美
对于一首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不管是教辅材料还是老师都会给学生提供很多解决的方法,而且教师还帮学生归纳很多常见的感情。比如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归隐田园、思乡怀人、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这固然在一定程度帮助学生掌握了一些诗歌的情感,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受到感情归纳打包式的影响,对情感的理解往往过于单一、公式化,理解诗歌情感时总是不知不觉地往所谓的参考答案靠拢。长此以往,学生体会不到诗歌情感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悟能力会降低,诗歌的魅力必然减弱,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也随之减少。这样的教学根本达不到我们教学和教育的初衷,既不利于学生发展,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教会学生品味诗歌中丰富、复杂、具体的情感很重要。
(一)给诗歌进行情感基调定位。要求学生一定要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结合诗歌题材进行归类,并且注意寻找诗歌中带有感情的字词。这三个方面做好了,感情基调也就差不多了。如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学生基本了解内容: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地望着那扇。经过理解确定是一首思乡怀人诗,与情感相关的关键词是“惆怅、相思、沉吟、独自”,感情基调的定位是:惆怅。
(二)对情感进行细化,进一步体会丰富、复杂、具体的情感。把握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只是把握了诗歌的一个感情方向而已,对诗歌情感的品味还远远不够。要想理清复杂的丰富的情感,必须逐字逐句进行赏析。比如:“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两句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变现了梅花的坚贞、高洁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两句,“折寄遥怜”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思念,而“人似玉”表达对朋友的祝福和赞美;“相思应恨劫成灰”想象朋友对自己的思念,表达对朋友的担忧;“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表达诗人若有所失、落寞、惆怅的心情。经过细细品味这首诗歌的情感会比简单的思念之情、惆怅之情要丰富、复杂、微妙得多,诗歌的情感变得生动,美丽起来。虽然只是一首诗歌,学生却能享受到7种情感的冲击,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审美感受极具诱惑力。
诗歌有效教学任重而道远,传承文化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有意识地将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融入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了解诗歌,真正领略到诗歌的魅力,以至于真正爱上诗歌。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