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笔者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多年,发现当前的地理教学存在较多问题:①教师亲力亲为多,学生主动学习少。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观众”“听众”,教师提出的问题也非常简单,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②多媒体教学比重过大,学生上课如同看电影。部分学生经常等待教师现成的参考答案,课堂抄不完,课后继续抄,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③部分学生只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而不会主动地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④“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教学中,存在任务创设与学生实际不符的现象,有形式化、简单化、难度大的特点,很难做到分层教学,难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
二、创设问题链教学的具体策略
动机理论认为,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而有效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刺激情境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问题引导式教学应运而生。如果将上课比喻为做菜,一堂课的味道如何,就在于教师何时加调味料。“教退学进”“师退生进”的意识与行为,会使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思考、回顾、整理、感悟、总结,从而使学生在“说题”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纠错”中提高,在“探究”中创新。
1. 鼓励学生说题,建立知识结构
所谓“说题”,是指学生在认真审题、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让其说清题意、挖掘条件、理顺思路、总结规律,并说出解题后的感想等。
在习题课中,让学生上台讲解,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可提问。教学的关键在于精选习题,并能及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学中,教师常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把许多知识与方法贯穿起来。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交流能力,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建立问题征答的开放平台。
【案例1】期中考试练习
表1为三地连续2天日出与日落的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2)题。
(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②①
(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
A.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 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 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以上两题学生出错非常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思路不清晰。已知表格中日出、日落的时间,那么应用公式“昼长=日落-日出”求出的昼长时间是当地的吗?(那是用北京时间求出的);其二,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①③两地昼长时间都大于12小时,确定为同一半球,可比较纬度的高低。②地昼长小于12小时,与①③不在同一半球,如何比较纬度呢?其三,基本原理不扎实。表格中给出今日与明日的日出、日落数据,能够对今日与明日的昼长进行计算,如①③昼长在变长,②昼长在变短。但是,对基础知识的调用出现了问题,北半球昼长最长是夏至日,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案例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知识的巩固学习。笔者设计了3个问题:①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一般规律;②完成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分布图。请分别绘制赤道、北纬30°、北纬40°、北极圈、南纬40°、南纬80°的昼夜长短,以及随季节变化的分布图;③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总结,见图1。
在日常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试题―探究―交流―反思―再教学”,这些环节只是教学模式的主线,而“再教学”环节是基于解决学生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的升华过程,师生共同完成规律:①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②同一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相同(同纬同长),南北半球同纬度,同一天昼夜长短相反;③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④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⑤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则相反;⑥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⑦越接近二分日,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反之越大。
2. 设计探究问题,促进知识巩固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一些疑点、难点、迷惑点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反思。通过适当训练,使学生掌握不同题型的特点、基本解题思路和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同时,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段落化、段落序号化、语言学科化、观点材料结合化、书写工整化,从而达到科学规范、全面具体、重点突出、逻辑层次分明的要求。
【案例3】读材料和图2,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巴西是2016年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国,也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试分析亚马孙平原上的热带雨林对亚马孙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出现很多错误,展示过程如下:
生1:①有利于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③减少流速,地表径流减少。
生2:①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所以亚马孙河全年流量大;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所以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③热带雨林气候,有热带雨林植被广布,有利于含沙固土,河流含沙量少。
师:请大家讲一讲,以上两位同学的答案可以打几分?理由是什么?
生3:都不给分。第一位同学对题目中行为动词的理解不够准确,第二位同学对题目中的限定词“热带雨林”把握不够准确。
生4:第二位同学给2分。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河流水文特征有很多方面。
师:应该从问题入手,概括起来,对题目的分析应具备以下环节,见图3。
问题1:热带雨林有哪些作用?
热带雨林的作用:①调节气候、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净化空气;③美化环境、吸烟除尘;④防风固沙;⑤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问题2:河流的水文特征有哪些?如何描述?
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的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水位、汛期、流速、结冰期、含沙量等。
问题3:雨林对哪些方面有调节作用?
雨林的调节作用:温差、流量的大小、流量季节的变化、雨季的流量等。
问题4:题目要求运用热带雨林的哪些作用?运用哪些水文特征?
教师:构建体系,见图4。
其实,对于问题1、问题2所涉及的知识点,大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够全面,但要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对学生给予鼓励。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应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3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好时机。
3. 把握纠错契机,拓展广度与深度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专门给学生发放“练习、纠错、笔记”的本子,供学生摘抄典型题、难题、易错题,对于学习的作用非常之大。那么,如何讲解这些错题呢?笔者的做法是上“试卷讲评课”,这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且不同于“习题课”。如果考什么讲什么,考多少讲多少,往往抓不住主次。如果只讲正确答案,不对错误进行剖析,学生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往往会一错再错。那么,课堂中究竟该“评什么”“讲什么”呢?将典型错题收集起来,印发给学生,并附上标准答案,也可以对答题过程进行修改。
(1)纠错本整理指导。“练习、纠错、笔记”本子的设计因人而异,但有几个环节一定不能缺少,如错误答案、出错原因、知识点、正确思路,最好做到同类题汇总,可用不同颜色的笔对这些环节分开标注。收集题目时,可摘抄,或者粘贴在一起。
(2)辅导中突出纠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经常翻阅错题、重新解题,尤其是在阶段考、期中、期末等考试前夕及时复习。学生之间还相互探讨、取长补短,甚至到办公室与教师争论。学生的思维灵活、开放,解法多种多样。教师在给学生纠错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拓展了思维、挖掘了知识深度、拓展了知识广度。在此过程中,应不断肯定学生的进步,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通过纠错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学会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4. 探究梯度问题,兼顾差异学生
(1)合理的学案容量。学案容量的设计,要保证全班学生都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可将学案分成若干部分,分段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同时,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便于学生把知识点学透。表2是分段式设计中的一部分,教师备课时应结合学生实际与课程容量预设时间,不能上课后经常留“尾巴”,让学生感受课程的完整性,这一点在复习与自主学习过程中都应有所体现。
(2)编制需要的试题。编制试题应找准学生的薄弱环节,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状态调节难度,既体现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形成原创试题背景,又结合图表进行知识的交叉,命制新试题。试题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需要提出的问题应该在“学案”或多媒体中设置,再给学生阅读、解题的时间。
课堂时间有限是大多数教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既要充分展开学生的思维与交流活动,又要完成课程中所预定的知识和技能,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讲解答题思路时,教师要耐心听完,不能盲目打断。有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进行引导、提示、追问,但时间不能过久,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内涵不足的现象。
(3)恰当的小组分组。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显著,深受师生青睐。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差异、个性特点、交往技能等合理搭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赋予各小组不同的学习任务,便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讨论、质疑、学习。笔者将根据学生特点,将5人分为1组,明确各小组分工后,制定相应的考核规则。
(4)作业分层设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班级都会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暂且将学生分为3个层次:A层为资优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学困生。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每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主选择恰当的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和作业,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事儿做”,都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例如,在“地球运动练习”测试时,对3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A层学生必须做完全部试题,限定时间为30分钟;B层学生可以不做第8题,时间限定为35分钟;C层学生可以不做第8、18、19题,时间限定35分钟。这样的要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学习的机会,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符合新课程理念。
总之,导学案已经把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且学案设计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学困生可自主阅读教材,回答基础性问题;中等生可通过小组互助完成思考性问题;资优生可完成探究性问题。教师始终要心中有数,形成问题链,既问“是什么”,也问“为什么”,更要问“怎么办”。以此体现问题引导的本质性、迁移性和创造性特点,还要重视学生生成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良好途径。
创设问题链教学模式以“三条线”贯穿整个课堂,即以问题为明线、思维为主线、发展为暗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以此提升思维层次,有效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深刻地理解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设问、递进提问,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有效往复,增强了教学效果,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非常适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不应该以讲授课本为专务,而要为学生创设能够思考、投入的情景,令其自为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提倡以学生提问为研究起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好让学生提出自己最关心、最感兴趣且来自于身边生活的问题。若能坚持这一点,就能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并引导学生合作、分享观点与智慧,做问题递进式的分析,使学习过程成为知识构建的过程。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2539.html上一篇:浅议景物描写教学的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