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1 兴趣是作文探究的明灯
“嗜之越笃,技巧越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饱含渊博知识和极深文化底蕴的老师在中学生面前就如知识的老者,言谈之间让学生如沐春风般享受,倘若老师将自己文章在学生面前声容并茂地,完整诠释出来,定会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2 生活是作文探究的源泉
“生活如源泉,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日常写作中,学生应尽可能取材于生活,还文章真实而深刻,也避免“假、大、空”现象。生活中不缺少美,缺乏的是发现美得眼睛,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最真实的写作素材。这双发现美的眼睛需要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观察入微,每一个细小的发现都会是文章中的一个亮点;擅于听身边人的说话,一个腔调,一种语气都值得细细揣摩,每天坚持听电视新闻、广播,并学会随时记录下自己对所听所想的感悟与心得。日积月累的努力,你会发现自己的词语丰富了许多,思维不像之前那么僵持,对事物多了自己的一分看法。对于中学生写作,这个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3 把写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平时作文练习和考试中,初中学生写出优秀的文章的确实不多,学生有时抓耳挠腮也写不出好的东西,老师费劲心思也始终不能打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困境步步为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这里大多数是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心态紧张,充满畏惧。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应该从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快乐写作,写作优秀文章。快乐写作的关键是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抛开乏味枯燥的校园生活的束缚,尽情置身于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思维也活跃开来,学生才能快乐写作,写出优秀文章。
4 真情抒发,用心写作
著名的现代作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他的这句话给读者们讲述的道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写作的兴致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爱生活的人,对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心灵体验,激起感情的涟漪,文字是灵动的精灵,它赋予人情感的,一个个文字如音符般字里行间里透露出他所有的情感。所以每一位学生都应该热爱生活,热爱我们该热爱的事物。
“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对一些社会生活现象并不是没有自己的看法,任何一篇文章,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称颂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无不在作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但是现在很多的中学生邯郸学步,模仿着成年人的口吻写作,丢失了自己的真,文章中经常无病呻吟的这种现象。为了改变学生这种不当的做法,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每一个不同年龄段对事物的认知是存在偏差的,在中学这个年龄段我们学生正确的情感应该是按照自己的心说真话,诉真情,这样才是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倡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学生对生活、人生的情感态度才会真实的记录在他们的文章里,这样的文章才是有真实感情的,才有生命力。学生平时玩耍时间是情感宣泄的时候,比如运动会、拔河比赛,歌咏比赛、春游等活动中,学生打开心扉,吐露真情,老师应该借助这个机会,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让学生尽情的畅所欲言,把习作当做情感倾诉与交流的需要,做到了为情而作文。
5 引导学生评改作文
批改作文是每个老师头痛的事情,也存在老师批改格式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老师转变观念,应该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改变平时单一评改的缺陷,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建议老师可以当面一对一批改学生文章,针对学生作文中常犯的通病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互批,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地与你互动,学生的信息也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评改的质量提高,也减少了老师批改的时间。
引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通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文章的修改是很重要的,也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老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采用学生互评互议的方法,积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相互批改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与同桌交换彼此的作文,督促学生按照正确的逻辑思维,圈出对方作文里的病句和错别字,最后写上批阅的意见个建议等。通过修改自己或别人的文章,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的突出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不仅仅是应试的需要,更是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真切需求,作文教学革新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也是一条必须实践的道路,指导和训练学生作文,不仅是个教学方法问题,而且是教学思想问题,它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只要我们沿着这个路子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就一定会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中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2600.html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性教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