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响亮,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打造创新型人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时代带给教育教学诸多挑战和机遇。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实现成功转型,有效提升自己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并自觉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若能根据素质教育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定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于是,代表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就应运而生,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教师的青睐,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是一种把图形、文本、视频图像、动画图像和声言等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基于这种性质,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集声音,动画等于一体的情景,导入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国宝――大熊猫》中,作者用文字描绘了国宝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出访各国,详细再现了大熊猫的神态,外貌。但是由于实际条件差距,学生并不能亲临动物园,来仔细观察大熊猫的生活环境,了解它的生活习性,面对作者简洁的文字,脑海中并不能呈现清晰的图画。所以,上课伊始,笔者在课件中插入关于大熊猫的纪录片,其中包括全程跟踪拍摄它的生活起居,诱导学生,看它们憨态可掬的样子,仿佛进入到动物园,亲自跟大熊猫进行互动。因此,课件制作中,要精心安排图像、声音、情境等,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积极的刺激,从而提高诸如旋律感、节奏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力和选择性等整体感知能力。
2.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语文教学中,有些问题教师单凭嘴讲,学生常常"难以理解",这也主要是"难以想象"造成的,而图画式多媒体恰好能帮助学生再现形象,使教学更直观生动,从而准确甚至深入理解。如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素称千古绝唱,但一些画面感不强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感知这两句诗美在何处,我便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一幅深秋江天图: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学生便立即从直观的画面中感悟到了这幅意境深远,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文字的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让一些不能很好地再现画面的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让那些已理解句子含义的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愉悦中突破了学习中的难点,这是以往的仅凭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巴的教学条件不可比拟的。
3.巧用多媒体,还原课文内容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的教学充满形象、声音、色彩,就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使静止的画面具有形、声、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得到交替使用。同时还可以大大缩短时空的界限,让学生在此时此地便可目睹或感受远古时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尤其对于中学语文阅读课程,由于中学生的阅历较浅、知识不够丰富,对于一些课程内容很难理解,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将阅读课文进行实物重现或还原,给学生们一个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如,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们通读课文,对西双版纳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直观地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让学生在阅读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提起神奇秀美的西双版纳,谁不为之心驰神往",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西双版纳人民智慧的结晶。
4.运用多媒体,培养学习主体性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信息量较为丰富的课程。设计面极为广泛,单凭课本知识很难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而多媒体恰恰具备海量信息的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快捷、准确的资料信息。兴趣具备了,并不意味着整个教学都可一帆风顺,其实在很多作品中或多或少的存在难点,学生一下子分析不到的地方,而这往往需要教师费些心思来化解难点,变难为易,化繁为简,有时,信息技术手段可助一臂之力,引领出一条新的教学思路。如《天净沙 秋思》一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句法别致,这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学生面对枯燥的文字,难以想象那幅夕阳西照图。而我在课上,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在深秋郊外的夕阳图片,搭配舒缓的钢琴曲,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的《春望》,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通过录像并阅读列出杜甫的一些诗作及评析,然后写一篇凭吊杜甫的文章。由此可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需要教学者建构起一种新型的教学思路与模式,这需要以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能动性原则为理论依据,结合所教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爱好等多方面的情况,有的放矢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作切实有效的教学指导。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逐渐代替传统的课本加粉笔是时代的必然,然而它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其"辅助"作用,正确运用于课堂教学。如果喧宾夺主,把课堂变成毫无生机的"人机对话",或为追求时尚,借此来哗众取宠,装点门面,或以此来掩饰自己基本功的不足等,是华而不实的教学手段,这将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失去其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2613.html下一篇:网络在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