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吸引性,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效果能否实现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当科学设计相关实验,调取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授课前,老师可以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案例搬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并且让学生上台动手解释说明,以调动学生学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后,趁着学生积极性得以调动,教师向学生拓宽课本中要讲解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探究,多问个“这种生物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等。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主动地学习其中的知识和原理,为课程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复习《肾脏结构》教学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肾脏结构”视频图片,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老师课前准备好“肾脏结构”模型,根据肾脏的结构部件组成,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对这个模型进行观察,然后实验组装、讨论和交流,从中学习和掌握要学的知识。最后派出学生代表当小老师对肾脏的结构进行讲解,对于学生讲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错误教师应当及时修正,自然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组建兴趣小组,延伸学习时空
指导学生自发组织相应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或者家中进行相应的生物试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包括动手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生物学习效果。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材料易得、安全性高、富有知识性的实验。例如,可以让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一选题,利用组织召开辩论会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列举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辩论会结束后,再让学生进行种子萌发的实验,通过观察发现水和空气及温度等对种子萌发产生的直接影响。利用组织召开辩论会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生物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及概括总结能力。这一实验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还可借此向学生讲解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以身边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物和生活中的联系,教学亦不再枯燥、无味。同时,根据生活的案例教学,再加上专题讨论这种形式,既有利于相互沟通交流,又能引导学生主动讨论、善于思考,促进生物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笔者长期实践表明,生物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材料越常见越好,从而带给学生和平时对此材料认知“不一样”的感受,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此外,小组实验方式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自主地完成实验、观察和总结,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三、科学设计问题,加强师生互动
需要指出的是,生物实验虽然可以向学生展现较少见、新奇的现象,但绝非是魔术表演,不单纯以趣味性作为目的,而是以神奇的现象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顺利进行。因此,好的问题可以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目的的试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例如,研究有关“生物(必修??)《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人教版)”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生物实验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向学生提问。这样科学的设计问题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实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增强学习效果。
四、保证学生自我动手实践
教师应当将学生视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设计课程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方针,将实验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不仅学到相应的知识,而且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对相关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自我探究和学习,最终获得成功,这对学生而言是极有成就感的,对其未来学习兴趣的提高极为有利。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且在新课改框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吸引性,优化课堂气氛,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组建兴趣小组,延伸学习时空,科学设计问题,加强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我动手实践进行探究和学习,保证学生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全面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以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难度过高或过低的实验;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主动和学生进行有效、平等、和谐的互动,从而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和实验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最终实现三维化的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2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