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初中地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案编制原则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参与度,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填鸭”和“讲授”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也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原则。因此教师不仅要以书本中的知识为编制素材,也要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兴趣爱好适当地拓展学案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而探究能力是自学能力的主要体现,因此在编制学案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原则。多设置探究性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通过问题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得到其他问题的启发,问题难度和知识设置的层次性,能够让学生通过逐步的学习扎实学习基础,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三)增强学案设计的趣味性。
学案导学的过程和案例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是因为只有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进行深入的学习。因此在学案开头及探究过程教师可以用故事、历史典故、地貌图片、风景图片、对比图等材料体现学案的趣味性,丰富学案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四)突出地理知识应用。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而存在,因此在学案的编制内容中不仅要渗透对地理知识和学习进程的指导,也要渗透自学的方法和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学和探究的认识。其次要突出学科的知识应用,体现出地理课程独特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和地形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要求,同时要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掌握,提高学案学习的效果。
(五)制订目标的可操作性。
在学案的编制中会有很多问题的设置,即学生学习目标的设置,这些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通过自身学习能够完成,而不能一味地好高骛远,如果目标程度过高,学生通过学习一无所成,那么就会产生挫败心理,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普遍自学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调查和更新,根据实时情况随时调整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学习成就感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学无止境的认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二、初中地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策略的探索
(一)课前以学案预习新知,提高课前预习效果。
预习新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但是很多同学在预习新课时缺乏系统的结构分析及目标管理,而不能产生良好的新课预习效果,失去了新课预习原本的意义,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重视预习新知这一模块。教师通过对新知的认识研读,编写出适合学生预习新知难易程度的学案,在完成本课时或者新课开始前一天下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完成学案中的问题来逐步进行新课预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前预习效果。例如在预习七年级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节新课时,教师在学案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可以有“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_____。降雨的等级划分为___、___、___、___。2.降水量测量的基本仪器是_____,常用的降水量单位为____。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_____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4.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为:(1)纬度:赤道附近地带降水___;两极地区降水___。(2)海陆: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____降水多,大陆____降水少;中纬度地区,____地区降水多,____地区降水少。(提高题――地形:山地地区,迎风坡降水_____,背风坡降水_____。)”等问题,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新课知识。
(二)课时以学案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通过故事、问题、提问等进行新课导入,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通过学案也可以进行达到同样的效果。教师根据本课时的授课内容,在导学案中加入引子、资料、深入问题等部分,让学生通过引子和资料的学习对新课进行理论上的补充、形成对新课的基本认知,通过深入问题让学生产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为自主探究做好准备。例如在编制《疆域》这节课时的导入学案时,可以用我国领土面积的综述为引子、以“我国明代嘉靖年间钓鱼岛见于《使琉球录》中,属于中国的琉球群岛,以后多次有记载。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强行割占。”为资料帮助学生学习,也可以以以下图片中的问题为深刻问题探讨的原型,为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三)课堂分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是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互补性和相似性交叉进行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在团队精神和好胜心的促使下提高探究的速度和认真程度,进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个人任务的安排和组内问题的讨论分析,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过程中学生间思维的碰撞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上一节中用于探究的问题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时,学生可以先对每个问题进行具体的探究人员的分布,然后在全部找出自身的答案后,再进行组内答案分析及讨论,组合每位同学的学习结果形成最后答案,不仅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够通过互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四)课堂教师讲解与总结,培养学生会学能力。
课堂教师讲解与总结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精华所在。教师对导学案和教学案中问题及资料的讲解,要能够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这些地理知识,也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探究的答案与教师讲解的答案进行对比,认识自身探究上的不足,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提出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对该次合作探究的总结,要具体指出每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的优点及不足,方便学生及时改正,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有的小组会没有具体规划,没有选出领导者也没有进行任务分配,全体成员找一个问题的答案,浪费了时间也起不到自主探究的目的,这时教师就要指正出来,并进行正确方法的讲解,让学生有据可依。
(五)课后以学案拓展教学,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在编制课后拓展训练的学案时,就要在其中渗透拔高题目和课外问题,不仅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体系,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这节课时时,针对课后拓展学案的编制,教师可以以地形分析和特点为主进行拔高训练。如:
(1)该地区的地形类型是____和____。
(2)该区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该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4)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战略是什么?为什么要如此设置?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学案在编制过程中要遵循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体现学案导学趣味性、课堂分小组合作探究、渗透和突出知识应用、学习目标的可操作等原则。课前以学案预习新知、课时以学案导入新课、课堂教师讲解与总结、课后以学案拓展教学等方法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达到提高课前预习效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会学能力、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对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2700.html上一篇: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