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生成性资源,即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动态资源,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利用价值,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可以提升语文课堂的温度,增加语文教学的厚度。为此,语文教师探索生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思维的跑马场。
一、善用“偶得资源”――将错就错,点石成金
小学生思维能力不够成熟,生活体验比较匮乏,学习中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误,“会错意,表错情”,这些错误表面上给老师带来了一些麻烦,但换个方向思考,这些正好提供了学生体验的机会。因此,教师不妨将错就错,利用学生反馈的错误信息点石成金,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
在《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教学中,学生依次朗读课文,当读到“……很不情愿地把自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的时候,一个同学误将“放”读成了“扔”,一字之差也逃不过孩子们的眼睛,很多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生:老师,他读错了,应该是“放”,他却读成“扔”。这样的偶然生成可不能轻易错过,教师将错就错,再给学生加点料,师:用“扔”怎么了?和“放”不一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生:当然不一样,“扔”随便多了。生:小甲虫是法布尔的宝贝,怎么舍得“扔”呢?生:对啊,“放”体现出珍惜之意。教师不禁抚掌大笑,师:太好了,这么难以分辨的词居然被你们分析得如此到位,同学们也笑了,脸上洋溢着幸福……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偶然拾得一处“错误”生成,巧妙地利用生成性资源给学生下了一剂猛药,催开一朵“美丽”之花,孩子们的思维水平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而心智也走向成熟。
二、巧用“歧路资源”――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孩子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确实,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发生认知“出轨”的现象,其实,教师只要恰当处理,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理想的风筝》一课教学中,教师预设学生交流体验,互相补充对人物的认识。师:学完课文,你们喜欢刘老师吗?教室里安静了好久,同学谁都不肯举起手来,无奈下教师点了一位同学回答,只听学生小声嗫嚅着,生:不喜欢。师:为什么,可以说出理由吗?学生红着脸,欲言又止。师:因为他是残疾人,长得难看吗?学生重重地点点头,这样的结果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师:大家也是这样理解吗?沉默代表了观点,教师连忙微笑着对大家说:“不喜欢是可以的。不过,大家都别急着下定论,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吧!”接下来,教师讲述了自己的一位残疾人老师,在书法和文学上给学生启迪和帮助,又是如何在生活中对学生实现正确的引领,教师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故事讲完了,还没等教师迁移提问,几个“机灵鬼”纠正了之前的观点。
新课标提倡阅读中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但“个性”不能背离正确的价值观,一如案例中学生的“不喜欢”,教师在尊重的基础上恰当引导,让课堂的“歧路”资源熠熠生辉,不仅挖掘了课堂的深度,也加大了文本的厚度。
三、妙用“典型资源”――燎原之火,延伸拓展
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俯拾皆是,然而,有些教师忽视生成性资源的存在,一味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使学生饱满的情感与课堂擦肩而过。其实,抓住这难得的生成性资源非常重要,对小问题,单独告知即可,面对典型的大问题,教师可以有效放大,并拓展延伸,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品质。
在《一路花香》一课教学中,学生在感知文本主题的时候,提出质疑,师:破水罐和好水罐,哪个最重要?教师微笑不语,将问题抛给同学,生:“当然是破水罐了,没有它,怎么会有‘一路花香’呢?”生:“不对,不对,好水罐功不可没。”非此即彼的回答让学生产生小争执,双方各执一词,不相上下。最后,一个同学站起来,生:我看到这篇文章,想起了一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每个人都有优点,但是不可以骄傲自大;每个人也都有缺点,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说得太好了,这样的生成让教师眼前一亮,师:课文中的道理是这样的,生活中的你是怎样想的呢?生:我的语文成绩好,我爱看书。生:我的成绩不好,但是我体育非常好,体育课上我很快乐……师:大家说得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不自卑,也不自傲,学会欣赏自己。
教材只是个例子,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将例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充分利用课堂上生成的可利用资源,相机引导,不断追问,让孩子们的心载着自信展翅高飞。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上预设固然重要,生成更加精彩,因为它是孩子们真思想、真性情的直接体现,作为教师要敢于大胆放弃已有方案,灵活调控生成课堂,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增强课堂的张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2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