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23-03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把跨文化交际列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使学生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英语较好的学生却不了解本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母语失语”,即不能用英语介绍和说明本国的文化,达不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高校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护母语文化,应对英语的强势渗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将壮族山歌(本文指英文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是我们结合艺术院校的特点,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在英语课中进行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尝试。
一、将壮族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义
将壮族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对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壮族山歌内容丰富,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壮族人民以歌会友、以歌择偶、以歌传情,在英语课中融入壮族山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壮族山歌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充满自豪感,在跨文化交流中满怀自信心和自豪感,向他人介绍本民族优秀文化,达到交互式跨文化交际。
(一)将壮族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壮族山歌是壮族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山歌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壮族人民就开始创造山歌文化。有记载的最早的山歌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越人歌》。壮族山歌传唱的地域曾经十分宽广,但现在仅分布在广西的南宁、崇左、柳州、来宾、河池、百色等地,面临传承上的断层和衰微的边缘。因此,壮族山歌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将壮族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播模式,使更多的艺术院校学生接触壮族山歌,再由他们传扬出去,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壮族山歌,使更多人支持和保护壮族山歌,扩大支持和保护的群众基础,壮族山歌的传承才得以走得更远。
(二)将壮族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意义。壮族山歌表现了壮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表达了壮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展现了几千年壮族文化的累积。壮族山歌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独具艺术特色。鲁迅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壮族山歌,由学生担任壮族山歌对外传播的使者,向世界人民展示壮族优秀的文化,有助于加深世界人民对壮族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树立广西的国际形象,使广西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得更顺利,从而促进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将壮族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在跨文化交流中,仅仅掌握一种语言并不意味着能和说这种语言的人进行成功的交际。如果在交际中不了解他人和自己的文化,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和让别人理解自己,在交流中发生障碍、误解甚至冲突。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既要让学生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又要让他们了解本国的文化。从理论上看,将壮族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能够实现英语教学的既定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一)音乐和语言有许多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的特征。语言产生于劳动过程中的音乐和节拍,它们都具有声音的基本性质,即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这些既是音乐的基础,也是构成语言的基础。音乐和语言在感知和认知方面相似性极高。正是这些相似的特征,为将音乐融入大学外语教学提供了语言学上的依据。
(二)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将已有的经验与外界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学习者才能习得语言。山歌教学能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语言,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以及运用语言。在翻译山歌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大量地听英文歌曲,熟悉英文歌词的表达方式,必须学习各种语法、句型、选择合适的词汇,将原有的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将一首山歌翻译出来。在听、唱山歌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原有的经验听辩英文歌词,理解歌词的意思,然后能更好地演绎山歌。这种活动和情境有利于他们完成意义的构建。
(三)适应当前的文化教学需要。文化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适当地向外国传播本民族的文化。高校英语教育比较重视对英语文化的教学,母语文化的缺失严重。教材上介绍英语文化的内容很多,对母语文化的介绍几乎没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输入,致使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母语失语”,不会用英语表达和说明自己的文化。壮族山歌源于壮族民间,有即兴演唱的特点,内容包罗万象――自然景观、农工技艺、婚丧嫁娶、动物植物等,壮族山歌中含有丰富的壮族文化,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形式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因此,将山歌引进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弥补教材中母语文化的不足,纠正文化教学思想的偏颇,使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学会用英文表达本民族的文化,在日后的跨文化交流中不至于“母语失语”。而且,壮族人民以歌传情,山歌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使听者随之而喜怒、而哀愁”,在跨文化传播中,向外国人介绍山歌更容易使他们理解和接受壮族的文化。
(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在学习情感因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事实证明,兴趣是外语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大部分艺术院校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英语学习目的,缺乏英语学习的动力,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壮族山歌跟音乐类学生的专业息息相关,在英语课中引入壮族山歌,可以使他们将专业和英语学习相结合。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壮族山歌看似跟他们的专业没有关系,但是,壮族山歌源于民间,贴近他们的生活,艺术是相通的,艺术专业的学生有很强的艺术领悟力,对艺术有超强的感受能力,壮族山歌能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扩大艺术视野。由此可见,壮族山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壮族山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消除焦虑情绪,完成语言的学习,从而将对唱山歌的兴趣和动机转移到英语学习上来,实现“兴趣迁移”。 三、壮族山歌教学的实施
(一)选歌。壮族山歌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根据内容进行划分,一般分为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庆贺歌等。我们认为,用于教学的歌曲,应该是使学生通过山歌学习,既陶冶了情操,又学习了语言和文化的歌曲。所以我们在选歌的时候,首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选歌,克拉申i+1语言输入假说认为,人们通过接触并理解略高于自己目前的语言能力的材料输入而习得语言,所以选择一些比他们实际水平稍高的歌曲。其次,选择那些最具有审美价值和永恒生命力的作品。壮族山歌的优秀作品比比皆是,例如《同甘共苦天作证》表达了壮族人民不畏艰难,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的坚贞的爱情观;《夜莺声声动我心》出现了多个壮族民歌中常出现的意象,如夜莺、画眉等;《儿女情可贵》表现了壮族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照顾父母的崇高品质;《敬茶歌》表现了壮族人民热情好客的传统。这些山歌富于壮族民族精神、注重民族性格的开掘和塑造以及富于壮乡民情习俗和地方色彩,而且语言通俗押韵,朗朗上口,所以我们将之选为教学歌曲。
(二)山歌英译。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过程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阅读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首先,好的山歌翻译是建立在对山歌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我们要求学生对作者的个人特点及作品的时代、民族、流派等诸方面作深入、广泛、具体的研究,深刻地挖掘作品的含义,学习和了解壮族文化的过程,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进一步加深对壮族文化的了解。如在翻译《壮乡三月风光好》这首歌时,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说三月风光好呢?广西一年四季绿树成荫,风光什么时候都好呀!”笔者顺势鼓励学生深挖壮族山歌里蕴含的壮族文化,在笔者的引导下,他们查找资料,发现壮族有个“三月三”歌节,从“三月三”歌节又了解到歌中提到的歌圩,进而又了解到歌中未提到的五色糯米饭、竹竿舞等具有壮乡特色的东西。壮族山歌几乎贯穿于壮族人民生命的全部阶段和全部情感,通过对歌曲文化内涵的一层层深挖,学生对壮族文化的了解日益丰富,为翻译壮族山歌打下了本土文化的基础。其次,了解英文歌曲的表达方式。学生必须大量听英文歌曲,特别是英语民歌,了解外国人的听觉习惯,学习英文民歌的表达方式,为将壮族山歌翻译成外国人能接受的山歌打下基础。这是一个了解异族文化的过程,外国歌曲中含有大量的文化因素,学生在听唱英文歌曲的时候,可以了解到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信念、价值观等,并自觉将之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学生在听英文歌曲的时候,如果对某一首歌曲感兴趣,他们会不停地听唱,还会试图去挖掘这首歌背后蕴含的文化。如有学生对Yesterday这首歌感兴趣,他们不仅把歌曲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对歌曲的背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查找演唱者披头士的相关资料,了解摇滚歌曲的历史和特点,了解嬉皮士文化。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了解到了西方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信仰、爱情、劳作方式和社会变迁等。
2.分组将歌曲译成英语。分组将歌曲译成英语,这既是一个旧经验重组,新经验的构建过程,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山歌的词汇、句式、韵脚等,对学生进行翻译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用相应的英语句式、词汇和韵脚,运用正确的翻译手段将山歌译成英语。鼓励学生发挥译者的能动性,不必拘泥于原歌曲的形式,进行翻译创新,翻译出来的山歌要能唱、中听、表现壮族文化的特征,既要追求内容的同一性,又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中的美学内涵和文化差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文化误解。由于英语言和汉语的差异巨大,学生们下足了工夫,运用替换、增益、简化等技巧,对词句斟酌推敲,尽其所能既保留山歌的风味,又使外国人能够接受,译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如《看河》:
这是哪条河 What’s the name of the river
河水清又清 with clean and clear water?
妹到河边看 I’m watching by the river,
水中有漩涡 seeing whirlpools in the water.
译作用词简单,全篇没有生僻的词语,符合山歌的口语习惯;句式变换多样,运用了with+名词,现在分词作状语等句式;句末押韵,朗朗上口。在翻译手段上,采用了增益、替换等技巧,通观全篇,“妹”即是歌者“我”,所以“妹”用“I”表达。又如水中有漩涡一处,是“妹”看到的景象,所以前面加上了 “seeing...”整首歌的翻译表达流畅,保留了山歌口语化的特点,又不拘泥于原作的句式,符合英文的表达方式。
3.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中外资料。在平时观察中我们发现,影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词汇量、语法、语篇知识等语言因素,还有阅读技巧和策略的运用。在翻译山歌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背景资料,掌握相关中外文化,学生接触到各种话题的词汇,词汇量扩大了,教师讲解一定的语法知识,学生在阅读中运用这些语法知识去分析长难句,使长难句更容易理解;在阅读中,学生接触到各类题材、体裁的阅读材料,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阈。另外,教师给予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策略的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使阅读技巧和策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通过大量阅读和教师的适当指导,影响阅读的因素迎刃而解,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率提高了。
4.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词汇量的扩大,语法知识的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增加,经常听唱英文歌曲积累的听力经验,使学生有更多的前设经验去理解所听的材料,这时,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利用这些前设经验,更快地抓住关键词和主要内容,在听力理解的时候,自动利用有效的听力策略,根据听力理解的实际情况调整听力策略,如“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
(三)唱山歌。在唱山歌之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读山歌,遇到把握不准读音的词务必查字典弄清楚读音,过了语音关之后,各个小组演唱自己翻译的山歌。教师应利用好这一过程,对学生进行语音和口语能力、句型和语法的训练。 1.语音和口语能力训练。在英语学习中,语感非常重要。我们利用听唱山歌和英文歌曲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山歌教学中强调语音语调,使学生能在说话的时候语音语调更加标准,这恰恰是以往教学中所忽略的。在朗诵歌词的阶段,教师强化学生的语音、语调及朗读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语音、语调,在朗读的时候,要求他们注意连读、失去爆破等技巧,久而久之,学生渐渐摸清了英语的发音部位、舌位、口型变化等,逐步改变以往的不良发音、语调,语音、语调有了很大的改善,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壮族山歌源于壮族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有即兴演唱的特点,所以壮族山歌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因此在翻译和演唱壮族山歌的时候,要求学生采用口语化的英语而不是书面英语。学生在翻译和演唱壮族山歌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英文口语表达方式来表达壮族山歌,这样,学生对英语口语表达的某些方式的记忆就加深了,久而久之,便可以模仿英文口语表达创造自己的句子,提高了口语能力。山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唱,这种形式类似于对话,在一问一答的演唱中,学生犹如一问一答在说话,口头交流的能力得到加强。
2.句型、语法训练。壮族山歌来源于壮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非常生活化,句式变换多样,同一首山歌的句式往往重复和连贯,歌词朗朗上口,这使得学生们在轻松的状态下不断练习某一句型、某一短语和某一语法,从而能够比较自然地熟练和使用这些句型、短语和语法。如《盼雨》这首歌,Looking forward to raining出现了很多次,唱完这首歌,学生对look forward to这个短语已经非常熟悉,教师再讲解这个词的用法,学生结合山歌出现的句型,对这个词的用法就理解得更深刻,记得更牢了。
四、壮族山歌教学的效果
第一,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壮族山歌教学中,我们在每个过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因此通过山歌教学,学生的词汇量扩大了,语法、句型掌握得更牢固,语音语调更准确,社会文化知识面拓宽了,有了语言知识做基础,听、说、读、写、译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第二,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壮族山歌的学习,学生对壮族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学会用英文表达壮族文化,例如向外国人介绍绣球、铜鼓、歌圩,等等。在学校进行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学生不再“母语失语”,他们自觉地向外国人介绍壮族的优秀文化,在介绍壮族文化的时候,用词准确,表达流利,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三,创造轻松的课堂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山歌是歌与诗的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山歌中的音乐和情感能够刺激学生的右脑,语言能够激活学生的左脑,左右脑交替兴奋,给学习带来快感。听唱山歌还能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起学生的兴奋点,挖掘其潜在的能量,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抛除焦虑,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将壮族山歌引入英语教学,学生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的状态中,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总之,将壮族山歌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