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营造轻松环境,在识字教学中感知美
1.在轻松课堂中怀揣憧憬美。在开启识字教学的美妙旅程之前,每一个小家伙应当怀揣着一颗充满希冀的心,扑通扑通的憧憬着即将飞到他们身旁的美。在通向知识宝库的第一步,为了不让“学习”这项小学生的一项基本任务变成纯粹只跟书本打交道的活动,从而让小家伙们很快地觉得学习是“那样的困难、那样的无趣而又恼人”[1]。他主要提出了三点:一是不要给学生建立“你必须记住,学不会你就当心”的心理预设,这样的预设所带来的心理暗示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而起反作用。教师的每一句微妙的课堂语言、每一个细小的行为肢体动作甚至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传递这是一趟轻松的未知发现之旅,以后的每一步都将预示着惊喜和乐趣,让孩子处于一种轻松的心理氛围之中,为之后艰难而又漫长的学习道路创下漂亮的开场。二是恰当使用“分数”。使用分数的时机、分数的功能以及评分的原则至关重要。前者是要等到孩子们学会对评分高低的结果进行恰当归因之后;中者在于奖励,而不在于惩罚,聪明的教师应当学会使用分数的奖励功能;后者应是“乐观主义和富有乐趣的原则”[1]。三是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滋味,增强孩子们的自我效能感。若毫不吝啬地夸奖孩子们取得的一个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都会使孩子们对接下来的识字之旅怀揣着无限的憧憬美。总之,在轻松的心理氛围的花坛中,没有分数这一利器的折磨和摧残,闻到的是成功盛开花朵的芬芳,每个孩子都会憧憬着踏上这一趟希冀之旅吧!
2.在绘画识字中想象形象美。他认为识字教学同绘画、同游戏紧密相连,恰好可以成为连接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的一座桥梁[1]。寓绘画于识字教学之中的创意来源于一次教受教于生活的经历:带领孩子到树林中去,一只几次试图飞起来,但总未能离开草丛的甲虫吸引力孩子们的注意力,通过孩子们仔细观察和想象,他生动的绘画和字词的书写相结合的直观形象教学把对实物观察的形象美和字词的线条美相契合,大自然的生命迹象让跃然纸上的字词灵动飞扬。当孩子们看到甲虫这个词语时,他们的脑海里出现那只努力飞跃的甲虫,就会模拟出甲虫的鸣叫声,甲虫这生动鲜明的形象美让孩子们牢固的记住了甲虫的写法和读音。孩子们在大自然之中观察实物,绘画出生命体,从而感受词语的生命力,聆听词语的乐音,想象词语的形象美,培养形象记忆和情景记忆。汉字是象形文字,表形性极强,通过绘画和富有表现力的标题进行教学,感知世间万物的形象美,引导儿童从具象逐步过渡到抽象识字,符合儿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自然规律。
3.在词语源头中领会自然美。苏霍姆林斯基总是带领孩子们到词语源头去“旅行”,培养孩子们的“情感记忆”,他称之为“思维课”。大自然正是知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常新永驻的源泉,是孩子们一次次去“旅行”的源头,是孩子们散发思维的火花,徜徉知识的海洋进行创新、创作的活水。在认识牧场这个词语之前,苏霍姆林斯基毫不吝啬地带领孩子们去看看牧场的美和它的细腻色彩,去听听草场的小飞虫和蝈蝈们奏出的交响乐,去吮吸草场的牛羊奶水和隐约可见的炊烟的味道,去触摸牧场上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羽一毛。对牧场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形像的表象观察和感知勾勒出的整体形象的自然之美,加上孩子们的想象、联想和幻想,构成了孩子们脑海中对牧场鲜活的情景记忆,必将掀起孩子们心头的涟漪。这种美的激励熏陶出孩子们的“情感记忆”,这种情感色彩和情感味道在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都依然鲜活,并成为他们以后审美、创作的“饮用”的二次源泉。这种色彩与词语的完美衔接是识字教学中一种多么重要的心理学记忆手段。
二.创设“智力背景”,在诗文阅读中赏听美
1.跃然纸上语言美。“一个人的语言修养是他精神修养的一面镜子。”[1]如果教师不知道通向活生生的语言和思维的源泉的途径,那他再讲如何读、如何发音、如何掌握语调等等,也教不会学生如何富有感情地朗读。在大自然中的一次次“旅行”让孩子们感受和体验到物之美,就能领会语言的细微色彩,语言是传递美的载体,美通过语言进入孩子们的心灵。“快乐学校”阶段的“旅行”,领略语言的魅力,为读和写在情感上和美学上作准备,这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从具象上升到抽象的过程,而表情朗读通过读出这些优美的词句,学生重走思维的旅行地,可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感知的审美形象,在大脑里进行重组,让感官经过反复地审美实践锻炼,逐步完善审美的感知力,领略具象世界和抽象语言的契合美,这是从抽象又到具象的思维过程。如当读到“阴暗的森林”这个词语时,学生脑海里就会出现关于这个词语描述的绘声绘色的景象,顿时,语言之美跃然纸上。
2.醍醐灌顶智慧美。“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是需要多阅读。”[2]教会孩子思考,觉察现象间的相互作用,对自然界、对直观形象和观念加以概括和抽象是教养最主要的目的,这是一种智慧美,他提出“智力需要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有“智力背景的阅读”。这样的阅读越多,对教材越容易理解,越有助于记忆。为此,他创办了必读书目阅览室,并把它称为“思考之室”。这些阅读书目除了经典的世界文学名著外,还有科学家、发明家传记等等。所有这些作品都要求学生是在上学期间读完,有些还指定反复阅读好几遍。在帕夫雷什中学,文学教师不允许学生在未读完原著的情况下就照教科书的教材进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文学课上学习某篇文艺作品时,如果学生早已读过这篇作品,那么他们便有了相应的道德和审美感受,更易于理解和学习教材。 3.抨击心灵情感美。情感美是指人的情感的纯洁、真挚等审美属性,是指一个人具有纯洁高尚的情操。在儿童图书室里,他让孩子们阅读故事、童话、诗歌、寓言和古希腊神话等各类书籍,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的体现让孩子们理解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情感美,书是引导他们攀登美育顶峰的小径,在阅读中领会文学作品中作者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深沉、或含蓄的情感美,对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正确鉴别通俗与庸俗、抒情与矫情、美感与快感的能力不言而喻。如当孩子们阅读西比利亚克的《冰天雪地里过冬的地方》时,他们被这样一个孤独的、被人遗忘的老人如何坚忍地在荒芜人烟的原始森林的小屋消磨余年的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尊于内心感受,在创编作文中创造美
1.亲近大自然,激发思想火花。在的帕夫雷什中学,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写作活动。对自然现象间微妙关系的敏锐专注,用心和精细地观察是提高儿童言语技能的强有力的手段,在对自然现象专注认真的观察中,形象、激情和语言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性,用大自然的美感召人,使人进行独立思考,使人渴望用语言进行清楚生动而准确的表达,从而形成完美的言语技巧。那么,如何使儿童注意、倾听到大自然的这一切?他认为教师以鲜明的、充满情感的语言向他们揭示这种美十分关键。遗憾的是,以培养他人语言能力为己任的语文教师本身的言语表达水平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如果老师们想使自己的教学成为艺术,就得磨砺自己的语言,要用美丽的语言给孩子们讲美丽的周围世界,用好语言这把刻刀。
2.走进“童话室”,点燃创编激情。苏霍姆林斯基的写作教学实践是从创作童话和编写小故事开始的。他认为,“童话不会妨碍孩子对真正自然规律的认识,相反地会有助于认识。”[1]开展多种方式的创作活动,比如建造“童话室”,为学生创设美妙鲜活而又逼真的写作环境。“童话室”是他基于童话故事按照美学的特点和孩子们一起亲手布置出来,置身其中,犹如处在真实的童话人物的世界。以“童话室”为契机,点燃孩子们的对美好事物的情感,而不是对身边的美都无动于衷。孩子们进行童话故事角色扮演,开展创造性游戏,沉浸其中,他们接受艺术语言的能力更加敏锐,更易于流露和表达出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感,更易于发自一颗赤子之心来表现美、创造美。
3.撰写示范作文,激起师生共情。教师如何对待孩子的情绪,他理解和感受儿童心理的能力如何,即共情的能力如何,这是教育艺术的基础。他在其任教的生涯中,曾独立创作出一千多篇文章,他的创作让自己切身体会孩子们在写作中的感受和情绪,体谅孩子们在写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孩子的写作困难心理,才能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形成文字。教师撰写示范作文,在作文课上以示范作文为例分享自己对美的感受和写作可能遇到的问题,一旦学生从中领略到自己也有过同样的感受,产生共鸣,激起师生共情,拉近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就能调动学生学写作文的意愿和兴趣,这种情感的传递和美的传递培养学生在写作中创造美、反映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从小学伊始,就把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营造轻松环境,在识字教学中感知美;创设“智力背景”,在诗文阅读中赏听美;尊于内心感受,在创编作文中创造美。这有利于从源头上提升语文鉴赏的美感,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去感知美、赏听美和创造美。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