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有声教学语言个性风格的塑造
教育哲学认为,教师的成长必然要经历一个“从知识个性化走向人格发展的个性化”过程,体现在有声教学语言上即表现为个性语言风格的形成与成熟。
语言的闪光来自于思想的深邃,来自于胸中感情的激荡。三尺讲台方寸地,教师语言发挥的作用往往能超越时空,在学生心中弹奏而经久不衰。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要努力用语言“粘”住学生,上出学生欢迎、思想正确、知识丰富、情趣横生的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有声教学语言个性风格是一种高级而最富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表达形式与规范,它有自已独特的规律和规则。只有娴熟地掌握其特点与规则,才能准确、生动、贴切、形象地表达出讲课者的思想感情。有声教学语言个性风格的塑造,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择优性原则
风格是知识智慧的积淀,是思想情感的蓄积,是艺术的结晶。大凡在有声教学语言运用上形成自己独特个性风格的教师,无一不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修养和能力修养。他们辛勤耕耘,不断探索,敢于向前人学习,广采百家风格之长,博纳古今中外之妙,取其精华,融进个性,创造出了“总括万殊,包容千有”而又“学百家树一宗”的个性化语言风格。
风格即个性化了的一种倾向模式,是唯我独有的。个性化风格的形成,离不开继承和借鉴,但必须融进自己的鲜明个性特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与才能,有自己独有的“拿手戏”“绝活”。要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必须要“摹体以习定,因性以练材”,既着眼于教学实际的需要,又立足于主观可能,选择自己擅长的、力所能胜任的技能强项长期训练积累。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实事求是,充分地认识自己生理心理特征、能力系统、智慧品质、审美情趣、个性倾向等特性,确切地把握自身能力因素和人格因素的特点与优势,以此进行重点突破和攻关,从而形成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化语言风格。如果你性格开朗,情绪活跃,吐字快捷,发音高亢,就不要过分地去追求那些婉转、含蓄的表达;如果你的音域偏窄,音量不高,娓娓道来恰到好处,就不要表达那种慷慨激昂、声调高昂的讲说;如果你谈吐幽默,那不妨大肆发挥这一长处,像马克?吐温那样“轰动全城”;如果你才思敏捷,分析深刻,就可像培根那样令人倾倒……要么雄阔俊伟,激越高昂,表现出一种豪放之美;要么含蓄丰富,寓意深远,表现出一种含蓄之美;要么出神入化,倚美绚丽,表现出一种绚烂之美;要么清新自然,质朴无华,表现出一种朴实的美;要么肃穆典雅,沉稳严谨,表现出一种庄严的美;要么多姿多彩,错落有致,表现出一种秀丽的美。总之,只要找准自己的特点或长处,“咬定青山不放松”,勤习苦练,个性风格的形成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 情感性原则
有声教学语言个性风格是一门艺术,其核心是情感,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源泉。“真情所至,金石为开”,以情感人已是人人通晓的艺术诀窍。
所谓情感,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包含有道德、法学、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涵。现代心理学、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智能活动是大脑皮层结构组织与情感共同作用的结果。无数事实表明,使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商起20%的作用,而情商却起到80%的作用。情商对智商有发动、激励、维持的作用,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动力。
瑞恰兹曾把语言分为符号语言和情感语言两大类,认为符号语言是科学语言,情感语言才是艺术语言。“对词语的符号学使用是陈述,是对有关事物的记录、证实、组织和传达。对词语的情感上的使用是较单纯的事,正是对词语的这种使用,表达或激发情感和态度”。情感语言有两种功能,即传达和唤起。所谓传达是相对于说话者而言的,即要传达说话者的感情;所谓唤起是相对于听话者而言的,即要唤起听话者的感情;两者不可截然分开,任何对情感的传达都同时是对情感的唤起,任何对情感的唤起都是对情感的传达。衡量情感表达的美丑标准是诚与伪;如果情感表达是诚挚的,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艺术就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是人的情感生命形式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有声语言虽然都承载着论证、推理、概括、抽象等职责,但是只有进行一番语言的转换,即将陈述性的语言转变为艺术性的语言,将语言从逻辑法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之焕发出情感的异彩,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情感常常使每一件在它影响之下产生的实物具有特别的、浓厚的趣味;它甚至使事物具有特别的魅力,特殊的美。”因此,要塑造语言个性化风格,首要的或最根本的就是要遵循情感运动规律,使有声教学语言饱含情感色彩,创设课堂教学浓郁的情感氛围。
(1)情感要“真”。有声语言的情感既不是随意附加,更不是临时拈来的装饰品,它必须是教师内心真情实感的迸发和流露。“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哭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把艺术家的真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认为“艺术家的真挚的程度对艺术感染力的大小的影响比什么都大”。也只有做到“情动于中”才能“故形于声”,“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贺拉斯《诗艺》)。“情自肺腑出,方能入肺腑”,只有深切的真诚,才能唤起学生的热忱。有位诗人曾说:“教师的语言,如热情在燃烧 ,似激情在澎湃,更是真情在流淌。” 这就是教师语言的艺术,是本着善意,本着尊重的艺术。 情感要“真”,必须做到,第一,情感表现的诚挚深沉,语言的情感内容必须是教师至性至情的人生体验,能在学生的审美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情绪强度,以至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不是肤浅庸俗、弄虚作假的虚情,更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滥情。第二,情感表现形式要丰富。人的情感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这就要求有声语言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如语音、语速、语调、语言动作、节奏等充分表现出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情感变化多姿,起伏跌宕,层层深入,从而使学生的审美心理产生一定的情绪复杂度,进而生发出语言的特殊魅力。第三,情感内容要有辩证性,即表现情感的对立统一。在语言信息中,要创设诸如悲喜交集,爱恨统一,是非相悖、美丑互反的情感状态和情感表现,使学生审美心理上产生情绪的紧张度,形成心灵的撞击。
(2)情感要“活”。情感要“活”是指有声语言情感的传输要关注“受众”,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的特点,要遵循情感运动规律――现实感情相交换和基础感情相共鸣的原则,也就是要求教师有声教学语言的语义信息的传输和情感色彩的表达,要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前提,使之烘托出一种亲切、和蔼、平易、融洽的氛围。这无疑会给教学增添特殊力量,会给学生带来淳厚的情感美的享受。同时,要求有声语言传递的认识水平曲线、情感平衡等方面和学生有共同的基础,要能真正联系学生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达到彼此和谐、融洽,才能真正产生“与学生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怒、一起恨……”的艺术审美体验和效果。那么,“教师必须深刻体会教材的思想内容,联系学生实际,饱含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旗帜鲜明地表露自己的评价态度,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振,才能释放出巨大的潜移默化之功能,起到感染、熏陶学生之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不真,则无以惊心动魄;情不活,则不能齐鸣共振。只有具备了“真”和“善”,才能使“快者掀髯,仇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振奋精神,升华思想。
3. 审美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指语言的艺术化、个性化,即这种语言极具审美性,必须是艺术化的语言。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虽然都承载着论证、推理、概括、抽象等职责,但是,教师必须进行一番语言的转换,即将陈述性的语言转变为艺术性的语言,将语言从逻辑法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声教学语言的审美性,是指教师的有声教学语言无不渗透着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有声教学语言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使美的体验始终伴随其认知过程,从而形成愉悦的心理状态。也因此,教育活动才具有了深远绵长、令人痴迷沉醉的韵味。
(1)课堂有声教学语言的内在基质美。有声教学语言是由语言和声音两种要素构成的,它以流动的声音运载着思想和感情,直接诉诸学生的听觉器官产生效应。
第一,课堂有声教学语言要“真”。有学者这样形象地说明了语言“真”的价值:它像水晶、像宝石一样放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有声教学语言的“真”,指的是这种语言必须是符合客观规律,合符科学性,要是“真”的东西。这就必须要求教师有声教学语言所荷载的“语义信息”必须是科学的、真实的,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绝不能信口开河、主观臆造,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教学的真谛在于教学生学“真知”,“真知”必须是真思想真见解。真思想真见解构成语言艺术的深层因素,也是体现语言艺术的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只有充满精辟思想和独到见解的有声教学语言,才能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要求教师有声教学语言必须恪守语言学的规律性,遵循语言规范。
第二,课堂有声教学语言须“善”。语言的“善”是指教师在实践上合乎人的目的性,合乎教育规范而表现出来的功利性。“善”的最本质的要求便是具体针对性,也就是通过语言,把“语义信息”适度的、合乎接受需要的传输给学生,从而达到“传道、授业解惑”之目的。为此,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有声教学语言“量”的问题,即教师语言的流量与学生接受语言的输入量,前者要与后者实际情况相协调,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要把握好有声教学语言的“质”――语言的基质、素质、品质。就是说,教师有声教学语言所蕴含的“信息水准”要和学生所拥有、所储存的“信息”有对应和衔接点。教师课堂语言的“信息水准”,过高过低于学生的“信息水准”,均是不足取的。故“真”“善”不仅是教育学的首要要义,亦是美学的首要基质。
(2)课堂有声教学语言的外部表现美。成功的教学无不得力于教学语言的功力,有的教师把语言学家的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集于一身,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迹并不随着下课铃声而消失,有的话语甚至成为永恒的记忆。成功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说,其成功就在于苦心孤诣,潜心锤炼教学语言,练就和形成了富有感情韵味又独具特色的语言个性风格。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不仅表现于其深刻独创的讲课内涵,而且还存在于其高超巧妙的表达形式。有声教学语言的外部表现美,就是基于“真”“善”基础上的生动活泼、精彩凝练,科学化、艺术化的课堂有声语言表现形式,亦称“声音形式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塞门斯说: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声占着一个重要部分。因为语言是以声音材料为外壳的。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经过研究,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传达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表情。声音远比语义所具有的感情色彩要丰富、鲜明、生动、深刻,课堂教学就是“一个以口头语言为主、以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为辅的综合语言系统”。没有声音,就无所谓教学。
语音科学实验表明,语声包括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要素,从其外部表现美的角度看,它又包括音量、音调、语速等一些技术性的细节,这也是语言外部表现美的主要体现。让声音富有情感,就必须在语声的技术性细节上狠下功夫,长期训练。 音量。语声音量的大小是一个变量,具有相对性,但作为课堂语言,应该“比平时讲话需要发出更大的音量”,大到足以压盖住分散注意力的噪声或干扰声,能够使学生都听得见,听得清楚。但不是越高、越响越好,也不能老是一个高腔一节课。过高过响,必然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情绪低落。也不是越低越好,过低则听不清、弄不明,久之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语声音量应是当高则高,该低则低,高低间杂,高低有度,方能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有时像战鼓催征,雄兵开拔;有时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有时像江河奔流,一泻千里。
音调。优秀教师有声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性,他懂得怎样通过音调去流露真情。语声音调可分为单音调和复合音调两种基本类型。很多教师讲课最严重的阻碍就是单音调重复,就像一个不懂乐理的人弹单弦,总是一个音符,让人生厌而昏昏欲睡,这是语言之大忌。复合音调,亦指富有节奏感的音调,它是指教师用口头语言所显示出来的有秩序、有节拍的变化和运动,它包括语音的抑扬顿挫,语流的徐疾快慢,语调的轻重舒缓,语句的断连疏密,语速的轻重缓急,以及它们的起承转合,“和谐共振”。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依据教学内容,结合课堂语言的内在基质美,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有声语言节奏,创造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独白语,从而实现了内容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如宣扬爱国主义,则慷慨激昂,声如洪钟;颂扬英模人物,则情感真挚,情绪饱满;描绘祖国河山秀丽,则飘逸纵横,含蓄蕴藉;论证科学真理,则平缓理智,博大深沉……
语速。语速即语言的流量大小,实验证明,学生听力速度比教师说话的速度要快,一般听力速度每分钟达200字左右,而语速一般而言较快的每分钟可达200字以上。因此,课堂有声教学语言之语速应适当放快。过慢,则学生思考速度随之放慢,易开小差,而过快,则又易造成字词间含混不清,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语速的快慢应完全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需要。激昂时,声音高亢,语速明快;悲痛处,声音低沉,语速缓慢;愤怒时,声音如火山喷发,语速快疾,气冲霄汉……
当然,有声语言需要运用语言造型和态势语言的辅助和配合,才更能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总之,焯焯文采话天下,凛凛雄风上讲台。声音失去感情色彩的讲课有如没有生命的机械般的朗读。“要使你的声音富有韵味、富有色彩,要善于这样说话,使孩子能从你的话里感到你的意志,感到你的修养,感到你的个性。”
4. 发展性原则
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 信手拈来,用得妥帖。这就要研究教学语言,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自我评估。
要善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有声教学语言个性化风格即使形成了,也要经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成熟只是一时的相对稳定状态,成熟本身蕴含着发展,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与时俱进和创新。一旦停止了这一追求,也便结束了它的艺术魅力。
古人云:“造语贵新”。语言个性化风格不是自生的,它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学习科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广采博纳,师承百家之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与专长而逐渐形成的,它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创造和追求的产物,但它毕竟是过去实践的产物,是过去经验的结晶。萧伯纳曾经说过:“人变得聪明,并不是凭借经验,而是对付经验的能力。”经验是宝贵的,它能指导我们的实践,但它又往往以定式思维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使我们的思维固守一隅,行为抱残守缺,长此以往,必将使我们的思维、我们的个性风格失去新鲜活力,丧失它应有的生命力,这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潮流、所从事的工作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主题。在语言个性风格上,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善于突破自己,突破经验的束缚,突破自我封闭的羁绊。不局限于昨天和今天,而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敢于并善于用新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思考已形成的语言风格,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关注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吸取新知识、新信息,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优势上长期砥砺,不断地进行求新求变,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不断突破自己,创造性地创制“亮点”与“绝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善于抓住教学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拓展视野,不断提出完善语言艺术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抓住时代脉搏,追赶时代的步伐,也才能不断满足教学主体不断变化着的新要求。实践无止境,创新不停步。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风格即是人本身”。“风格即人”反映了主体的教学视觉的宽泛性、教学方法手段的独特性,理论素养的丰富性和艺术修养的完美性以及个体人格的高尚性,这也正是塑造有声教学语言个性风格的基石,有声教学语言个性风格的形成,是主体思想智慧、性格情操、谈吐表情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崇高的品质,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技能,精通教育学、心理学,并不断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在专业上精益求精。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艺术逐步走向成熟,运用自如。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3009.html上一篇: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下一篇:浅议德育在书法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