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温州近几年公开课呈现这样的趋势:“传统教学以老师的‘教案’而‘复现’课堂的情景,逐步被以‘学习任务单’呈现的‘任务驱动’的新课堂所取代。”许多学校更是自上而下,引导教师将“学习任务单”作为日常的教学手段,推进“任务单”导学课。“通过学习任务单,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在这样的教改浪潮中,老师们都身卷其中。不断听到本校、外校语文老师的感想甚至抱怨后,我渐渐产生了一些疑虑:
1.课前、课中、课后的问题全部前置,课堂思维火花的碰撞何处安放?
2.任务单内容繁多,老师能每天据此调整甚至设置课堂教学?
3.任务单本意是实现“高质减负”,但为何只出现在公开课?
4.如何避免学生用过就丢。
5.过于仔细的问题前置是否消解真实阅读?
6.是否有过度预习的嫌疑,是否会导致课堂的“虚假繁荣”?
二、具体设计实践体验
结合我自己的阅读体验,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设计了极简任务学习本。
(一)课前微解
课文学习应符合学生日常真实阅读的规律。我们看完文章或书后,浮现脑海的一是作品写了什么(主题),二是有哪里看不懂或者为什么这里这么写(问题),三是某些地方写得特别好(亮点),而这些恰是应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的。作为初中生,基础字是难以避免,每课预习任务如下:(1)字词积累: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摘录文中陌生或值得积累的词语。(2)主题微解:以“课文写了……(事),想告诉我们……(情感或道理)”句式进行概括,可有其他表达。(3)提问微点:从字词句段、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行文布局等各个方面提问,着眼细处,依据课文会有微调。
(二)课堂微修
即使上午第一节课,也可以结合学生的预习亮点和问题,在课堂中以PPT或口头形式进行讲解。答案和建议直接记在课本上,便于学生复习和保存。课堂中善用《课时特训》,减轻课后作业负担,所有内容在听写时进行考查。我认为课堂是对学生自读体验的一次修饰、修正、修改。
(三)课后微距
现在教育理念认为课堂是理解的开始,不是解读的终结。同时,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希望课后学生能做到“微距”,比之预习所得,有所深入,有所拓宽。因此,极简任务学习单的课后任务包括:
1.回答自己的预习问题。
2.进行二次提问:比课前问题更有深度或者广度。
3.完成老师课后布置的深度提问或者拓展练习。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段中“我”是怎样的心情?教学《社戏》时,可联系资料“胖绅士”再进行深入理解,学会联系而非孤立地理解文章。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父亲对花的喜爱,无形中教会了女儿什么?是“情趣”“对生活的喜爱”。
三、已现问题改进方向
我以分数代替等级,每周五算分,周末发私信告知家长,遇节假日,学生可以相应分数减免作业。学习本的形势应当与课文特点、教学目的、课型变化乃至奖惩制度相结合。
随着学习任务本的运用,有些问题已经解决:通过实物展台分享特别规范的学习本,两周后学生都能按照要求进行学习;通过让学生学会最简单的概括:事件+情感或道理。近六周后,基本解决学生不会概括主题、断章取义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醒,基本一周可大量减少学生无价值预习提问的情况。学生思考更迅捷,氛围更活跃,更容易触及文章的灵魂,有学生跟我说:“老师,语文课总是越上越嗨。”对此我深感欣慰。但即使如此,在这半个多学期的实践过程中,还是有些问题亟待解决:(1)经过要求他们关注细节的培训后,学生已经能关注文章那些细微的美好之处,但还是有一些学生的预习提问太浅,太敷衍。(2)部分学生会一叶障目,过于重视小角落,对大方向的理解造成偏差。
之后随着课文的体裁多样化,难度有所提升,课型的多元化,随着学生渐渐适应并自如地在阅读时关注生字词、主题和亮点,并能自然地形成问题,学习本的任务是否还应该随同发展,形成多套模式,如单课模式、连读模式、精读和略读模式等,即使教师在非常状态中,学生依然能进行高效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我正在思考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3174.html上一篇:高效教学从课堂导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