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信息科技对农科专业课教学过程的影响
科技的改变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传递信息的方式,同时也根本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创造了新的学习方式,例如这几年出现的移动学习、翻转教室、虚拟学习及模拟学习。现在大部分人类现存的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查到,人们可以使用网络上提供的合适的工具进行学习,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极大的帮助。
以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3D植物体构造。
在农科专业课教学中,以往光靠挂图讲授植物体构造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课本上面2D的图片也无法真正让学生了解植物体真实的状态,而现在的科技发展,可以借助网络为我们提供的免费工具,让学生自行模拟各种角度和环境下的植物体构造,教师可以使用它来辅助教学,甚至在课后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索学习。
教师将教材电子化,以取代板书、书本及挂图,或是传统教具教材无法具体呈现的内容。电子化的教材可以利用现成的或教师自己开发的CAI、教学网页或简报,整体而言,这个方式偏重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如果教材制作只是将课本内容电子化,缺乏信息科技多媒体的应用,结果如同枯燥乏味的翻页机,比较容易让学生在播放中睡觉。
我从事信息融入教学多年,由早期建设静态图文的教学网页、简报,到之后在静态教学网页融入小部分动画,直到目前使用高互动性的模拟动画制作教材,深刻体会动态的教材最能引起学生兴趣,对提升教学效果最有帮助。传统农科专业课教学最常使用的辅助教学媒体是图片,但图片所能表现的概念有限,有时又为了要表现完整而显得复杂,每个学生对“图”的认知也都不一定相同。对于动态实况的呈现,例如细胞分裂、双受精过程等只能以连续图片来说明,让学生自行发挥想象力,同一张图每个学生看到的可能都不相同。
在信息技术融入的基础上,把“双受精”的图片放在网页,学生看到的仍然是静态图片,教学时仍然要费时解说,大部分学生无法靠教师讲授及图片了解内容。所以我试着让这些概念以“动”的方式来呈现,插入一段双受精的动画影片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果能设计一段花粉粒落到雌蕊柱头上,萌发成花粉管,花粉管深入柱头,沿花柱向子房生长,到达胚珠,通过胚珠进入胚囊,花粉管顶端破裂释放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模拟动画,在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看模拟动画,学生看到计算机仿真动画自然就了解其意义,之后问“为什么叫‘双受精’”等问题,不需费时费解,学生即可明白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展现了信息科技融入到教学的目的。让抽象或微观的科学概念制成动画教材具体呈现,这是农科专业课教师的梦想。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科技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学习兴趣、理解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二、模型的制作对农科专业课教学过程的影响
在农科专业课中,有些物质是人眼所无法观察到的,需特殊的仪器才能观察,例如:染色体、细胞分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所以,以融合教育为导向的农科专业课,若提供模型,让学生经过亲自动手组装、建构生物模型,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呼吸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制作呼吸运动的模型,一般都是用可乐瓶加上气球,不过有做过的就会知道,由于气球太有弹性,充当横膈的气球不容易装配,而且没两下气球就裂开,或是松开。其实可以用塑料袋代替气球,会方便很多。
充当肺脏的塑料袋,用橡皮筋反捆在瓶口,而充当横膈的塑料袋则是用胶带粘贴在瓶底。底下的照片看起来真是不清楚,不过那都是因为拍透明、半透明的东西所致。实际上的状况自己做了就会知道,效果会很好。透过一些特别的调整,可以让肺充气时,尽可能贴紧瓶壁(这个就是气球很难达成的)。调整的方式也是自己试试看就知道了,关键在于“减少体积”。
第二个可以用塑料袋协助的就是绿豆的呼吸作用,说穿了就是用塑料袋装绿豆,那么具体怎么应用呢?
塑料袋软质,可以把气挤出来,也可以插吸管、风管来将气导出,或者可以试着倒入石灰水,直接摇晃。也因为塑料袋方便操作,能一人或两人使用一袋来设计不同变因。
再如:由学生自己建构一个细胞模型,教师提供胶水、硬纸板及细胞结构的一些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习如何排放细胞的位置,最终制作一个细胞3D立体模型。教师提供一个细胞3D立体模型,让学生找出自己制作模型的不足,比如形状、大小、比例等,然后学生描述细胞的各种结构,让学生观察、触摸及辨别。其实,无人能凭眼睛看到细胞,透过显微镜观察时,一般的显微镜也仅能看到模模糊糊的一块,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制作3D立体模型,让学生更具体的了解细胞结构,在观察、触摸及辨别过程中认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感官模型教具的制作,能使生命现象或过程揭示方面内容的教学得到简单化、纯粹化,能够帮助学生对生物系统发展知识有更准确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构建感官模型,为学生搭建了合作学习的平台,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现象本质的洞察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思维品质,激励学生不断对问题进行探究,体验解决技术问题的艰辛和感受,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培养认真严谨做事的习惯,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够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探究实验对农科专业课教学过程的影响 中职农科专业课里许多所谓的“做实验”部分,严格说来,其实不是真的在“做实验”。真的实验会有探究原因的部分,因此会设置实验组、对照组,样本做到随机分配、重复次数……
我觉得在中职农科专业课里,要做完整的探究实验,至少有一个内容可以做,就是“植物向光性”的那个实验。我在讲这个实验设计时,就曾经用这个实验和《流言追追追》的影片为材料,告诉他们要做到更完整,还需要哪些修正。因为很希望让学生积累探究实验的经验,所以在实验中就多加了探究的部分,其实这也是来自老教师的经验传授。
再如在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我大胆的将常规的实验顺序过程改变,采用“倒序”的实验方式,即采用实物→模型→图片的实验顺序进行教学,先透过实物花朵的动手、观察,理解花的构造,先从较大朵的花型开始,例如:百合花、郁金香,因其花瓣较大,容易分辨出花的构造,待较大的花型有关花的构造都掌握了,有了基本的结构概念,再分辨较小的花型与结构,例如油菜花、蒲公英的花型又细又小,因有前面的基础架构,再学习新的、小的花型,就可以此类推了。最后提供花的构造模型和图片,再以模型和图片来介绍,学生就容易理解了。通过这样的“倒序”实验,学生对花的结构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完成探究性实验,并不是非得要做成像科学展览那样才行,我们老是把做实验这件事情冠以庞大的目标,好像做实验就是为了要做科学展览,可是因为觉得科学展览容不下小实验,所以就觉得小实验既然不可能做得像科学展览,那何必做小实验。其实做一个小实验就是完成一个专题研究,是针对一个未知的问题,去设计实验,进行操作,得到结果并做分析的一个过程。
当然,如果是大自然里有实际的对象、物质,走出户外,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处处唾手可得的生物,也是很好的学习材料,更应善加使用。每年暑假,我都会给学生留营养器官繁殖的作业,许多的马铃薯、地瓜落地生根被种下,长大,然后被记录着。如果要为这个单纯的观察记录,加一些探究的东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设置对照组。许多植物除了可以利用种子繁衍之外,也可以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产生下一代,这种方式称为无性生殖。在每个暑假中请同学进行一项小型的专题研究,选择一项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种植,并设计一项变因进行营养器官繁殖的实验。开学时将记录表与报告书交给小组长收齐,再转交老师批改,并将自己所种植的植物带到学校来与同学分享生长的结果。
在农科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科学探究过程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中心,既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能力,又发展学生领悟科学探究思想的思维能力,是一种能动的学习方式。因此,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所倡导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是一种能动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无定法,在当前的课改大潮中,如何更好地提高中职农科专业课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在教学工具上尽可能的使用多媒体、模型等直观工具,方式上可以更多的采用实验教学,并且要把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减少农科专业课教学的陌生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作用,从而实现中职农科专业课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3226.html上一篇:中药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