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出他们的主体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定量的精密科学。物理学作为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拥有大量的专业知识以外,应该还要有大量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手段。在讲授物理知识中应该要着重与实践联系起来,着重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相关理论,还要在生活中发现物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让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中心,教师在讲授物理知识、实验技巧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和物理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处在一种积极探究的状态。
1.在复习引入新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在学习新知识前,老师常常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过渡,引导学生回忆一些旧知识点从而导入新课。对新的知识点引入的效果状况,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深浅情况。因此,老师在课前设计复习点时要围绕新知识点的内容。经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力学中的一个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别,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相对运动的趋势不明显,这样学生就想象不出来了。但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根据模拟放大的手段,让学生能形象地观察到接触面的情况,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新知识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新知识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讲授新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难懂的物理知识,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非常重要了。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仅仅向儿童提供刺激环境并指望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学习是不够的。”课堂上,如果只解放学生耳朵,却不让他们说话,不让他们动手,只是老师自己在唱独角戏,必然会让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教授新知识时,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识时,应该适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演示,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让他们感觉到这些知识其实是他们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学会的。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的日常经验会让他们感觉“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老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先让学生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让他们自己认真观察。刚开始学生会看到:用力推的时候,小车会运动,不用力推时,小车就不动了这一现象。接下来让学生不要用力推车,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车子依然在运动?为什么一段时间以后,车子才慢慢停下来。当出现这些现象时,老师可以围绕一个“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时,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从多方面探索问题的结果,在应用规律处理物理习题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用全面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舞台,让他们能自由地思考、讨论、交流、争辩,要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使学生由消极的等待条件转化为主动地获取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讲解运动的相对性和参考系时,我给同学们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个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寻常的事件:这个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什么小玩意儿在游动着。飞行员以为这是一只什么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现在请你想一想这位飞行员的惊诧,因为他抓到的是一颗德国子弹,本来相对运动是一个同学们感到比较枯燥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类似的战争故事很感兴趣,都愿意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通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得出结论是:因为子弹并不是始终用800~900米每秒的初速度飞行的。由于空气的阻力,在空中可以减低到几十米每秒,这个速度是普通飞机可以达到的。因此,很可能碰到这种情形:飞机跟子弹的速度相同。那么这颗子弹对于飞行员来说,就相当于静止不动的,把它抓住自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基于这样的结论,同学们很容易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总之,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投入学习,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3252.html上一篇: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