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是文言文时间跨度长,历史积淀厚,与我们有着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
二是大部分文言文都具有沉郁的历史厚重感,这对本身就对文史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三是由于文言文历经朝代更替,以及古代人固有的说话、行文习惯,大部分文言词汇屡易其意,使得古今异议或者词类活用现象十分常见。比如我在教授文化常识类题目时有一题:“致士,旧指的是交还官职,即辞官。致士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常见的‘下车’、‘告归’、‘乞骸骨’等,都指还禄于君位。”其中“下车”一词,指的是官员刚到任,与现在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像这种常见的现象使得学生对文言文更有恐惧心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大部分学生“你讲我听,你念我记”的惯性课堂思维模式。学生单方面吸收了老师所给的现成的东西,懒得动脑,思考能力没能跟上。部分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教师串讲的过程中置身事外,完全不受影响,结果是教师把有关的文言知识一再强调,而学生仍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导致文言文课堂沉闷无效。
总之,因为课堂沉闷,导致课堂上的大部分同学把认真上课等同于认真听课或认真做笔记,还有一部分上课就像在做梦,朗读对口型,分析看热闹,似乎课堂就是几个学生的事。在这种状态下,想要追求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想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就显得任重而道远。
教师该怎样打破这一僵局呢?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说: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众口难调,学生的兴趣点不同,高中语文的教材内容因为来自高考的压力,本身已经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要求。尤其我所教的还是美术班的学生。美术班的学生本身就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浓厚,要一致调好他们的“口味”,这就更加困难。我把眼光转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上。
文言文的课堂不外乎抓住朗读感知、字词疏通、分析理解、背诵积累等环节,怎样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行动起来,主动学习呢?“小组合作学习”使我看到了契机。
具体做法如下:我所教的美术班一共有四十八个学生。八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分六组。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把全班同学按一号到四十八号确定好号数后,由一号带四十八号,二号带四十七号……以此类推。每个小组号数最靠前的是学习能力最强的组员为小组长,因为他们能够担负组织协调和领头示范的任务。这些小组彼此之间都是竞争对手,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发言则是他们取胜的法宝。根据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分出胜负。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组内的团结互助精神。
文言文教学模式是:铺垫引入――朗读指导――准确译文――文本分析――延展运用。下面就这个文言文教学环节谈谈如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一、铺垫引入环节
此环节主要是老师巧妙设计导入语,迅速把学生思维拉入课堂,让学生牢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时是检测预习导入,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互助的方式互相检测落实。
二、朗读指导环节
高中文言文所选篇目基本上都是文字优美、凝练,读来韵味无穷的美文。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第一步是自读。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完成后小组内成员检查、纠错。
第二步是听读。听录音读,或是老师示范读,也可以是学生试读。
第三步是互读。这个环节小组间的竞争大,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氛围好。例如我在讲解《荆轲刺秦王》一文时,有一小组的成员在读到“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时,小组其他成员都仿佛置身其中,为秦王捏着一把汗;当另外的小组成员读到“当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时,学生的音调明显高了不少,似乎自己就是秦王的大臣们,着急着要帮助秦王拔剑助他一臂之力。
第四步是齐读。通过一系列朗读步骤的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在此紧要处让学生齐读课文,大都能够读得声情并茂。
三、准确译文环节
准确译文环节分三步进行:组员根据注解译文――划出不能准确解释的字词句――小组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全班交流。
小组竞争机制的制订后,意味着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义务为本小组争光。他们为了能在课堂上好好表现,争取发言的机会,就会认真自学,并找出不能准确解释的字词句以备交流。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给他们三到五分钟时间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组内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写在黑板上。这样不但检查了学生自学交流的情况,而且让他们在单位时间里更有效率。
四、文本分析环节
在朗读流利、掌握字词、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接下来进行的是分析文本。文本分析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文本中学习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等等。
因我所任教的班级为美术班,所以学生们在绘画方面相对有优势。我结合他们的专业特色分析文本,使他们在脑海中形成更加具体的画面。例如,我在准备讲解《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时,课前布置一项作业,就是让学生在预习之后,把文本中学生认为优美的情景用画展示出来。每个小组至少要展示一幅画,然后派一个组员对画面进行讲解,分析细节描写是如何体现的,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如文本里所展示的轩外美景:“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不愧是个细节描写的高手,但怎么让学生理解作者透过细节展现的情感呢?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小组形式,将文本中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画面的形式一一展现出来。小组间的成员作者苦读沉思并长啸高歌之貌,有描绘把小鸟、圆月、白墙、香桂、摇枝动叶的情景画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原来作者之所以深爱项脊轩,不惜花费大量心血来修葺它,写志来歌咏它,是因为这小小书斋,十分可爱,颇有情趣,确实是个读书求知明志的好地方。 五、延展运用环节
教师可以在课外,也可以在课内读本中选一篇相对应的文言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较阅读它们的写法、主旨,也可以链接作者相关作品对作者进行探讨,等等。我们在探究时,可以让学生找一些记忆方法,交流比较,小组间讨论进行,这个环节同样应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竞赛的场面。
如学生在学习课外文本《新唐书?郝处俊传》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习郝处俊为了国家,哪怕是自己即将过世,也不想国家为了自己而浪费财物的爱国精神品质。
再以课内文本《项羽之死》为例,此环节分三步完成,分析项羽如果肯过江东,历史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两至三分钟,分析项羽兵败的缘由和对策;
(2)在学生初步形成见解的基础上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中加入项羽的性格特征等因素,此环节时间不限,以学生交流完毕举手回答为依据;
(3)在小组热烈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示,展示方式多样,可以是小组集体展示,也可以派代表展示,展示过程中师生要注重评价。最后六个小组行为两个观点:一是项羽将东山再起;二是项羽将重蹈覆辙。这种开放式的问题不仅学生有话可说,更是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观点的时刻,各小组集思广益,见仁见智,展现自我。这正好让学生在探讨中从不同角度进行认识,在不同的思维中沉淀自己的思绪,得到启发,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全员的共同参与,使得学生之间变得“荣辱与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帮助和带动下,顺利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完成任务,增强了信心,自然就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就自然打破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标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希望能给课堂注入活力、生命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3313.html下一篇: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