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生物教育中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想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就先要激发其对生物课程的兴趣,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只看重书本文字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导致学生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并且很少参与到课堂中。生物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生物启蒙极为重要,比如说在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可以用提问作为开头:人的身体由什么化学元素组成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在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后,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述真相,人的身体是由4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分别是碳、氢、氧、氮。同时,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人体内的水分流失5%时就会感到口渴难耐,而水的含量低于20%时,人体就会死亡。这些内容往往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使其主动去了解更多的生物常识。
二、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刚上初中的学生,很多并不愿意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难得到发展,并阻碍学生的人格发展。只有在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采取辩证思维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表现出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体作用。所以说,生物教育的教学目的不只是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提问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解决生物问题的乐趣,如此才能做到“学以中心”,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还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工具来创建贴近实际问题的情景,使课程教学的直观性大大增强。
在学校实验室中,有很多辅助教学的实验工具,如视频、试管、标本、生物挂图等等。多媒体教学的活跃气氛有助于学生对疑问的讨论和解决,这种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的模式比被动学习更具成效。所以对生物教学工具的有效利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1980年,美国教师协会发布了《关于行动的议程》,议程中多通过提问来展现课程的内容,或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这使学生解决疑惑的同时,对问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如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通过独立思考产生自己对问题的创新简介,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不应被书本的内容束缚,而是应当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的限制,主动思考、敢于质疑,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眼界,学生由此进入不断发问、不断提问并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比如说在讲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首先抛出问题:既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那么它们是否也耗氧?这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植物的活动也是需要能量的。那么能量的来源途径是什么呢?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产生能量,可以推得植物也会“呼吸”。既然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那么植物是如何增加周围空气的氧含量的?在白天,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同时进行,但是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是远小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的,因此植物总体上给是释放氧气的。如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成长,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四、充分备课,有机结合课堂内外
课前充分预习,是“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很多学生对课前预习方法并不重视,不知道该如何准备。对于生物教师来说,可以教一些实用的预习方式,比如说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做课前总结、如何明确预习思路等等。学生通过预习,在课前积累了一定的问题,就能在课堂上更主动地发挥聪明才智。
生物教师可以同学生角色互换,学生以教师的角度来讲解教材上的知识点。比如,在讲解鸟类的课程上,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要组织好课题内容,如何从鸽子的飞行体态延伸到鸟类的体内构造,在课上可以利用哪些教学实验工具。老师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性错误及时纠正,并提出合理意见。这样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对于课堂外的实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不同的任务,依照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分组前指导。分组活动对“学为中心”的实行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团队配合,自主解决课堂上产生的疑问;而后,通过分组配合,学生间会产生不同见解的交流碰撞,这有利于学生增强实践中对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
生物课程在初中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生通过此门课程,开始了对生物知识的探索。作为初中生的生物启蒙教师,更应该教好这门学科,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这门课程中,乐于接受广泛的生物知识。在生物教学实践中,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有趣的课程内容,真正落实“以学为主”的教学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了解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意义并举一反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3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