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做好从初中到中职化学的衔接过渡
中职学生在学习化学新知识前,要做好衔接性教学。首先要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复习,其次教师应做到旧中见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化学知识趣味与学生建立联系,使学生从初中的局部知识扩展到中职的全面把握和理解知识,调整好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进而适应中职教育的要求。
例如,在介绍“原子的组成”时,可先利用初中生接触到的“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及“蔗糖在搅拌的作用下很快在水中消失了”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回顾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提出问题:原子作为一种微小粒子是否可以分割呢?从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贯彻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学生能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对学好化学十分重要。在中职化学基本概念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电解质等,对刚刚步入中职阶段的学生而言,难以理解,许多学生唯有对它们望而却步。
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1)找准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比较对照、综合推理,就可以顺利地完成概念的教学。例如,学习物质的量时,让学生抓住“物质”“粒子”两个关键字来记忆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是属于宏观的,而“粒子”属于微观的,且“物质”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那么物质的量就是联系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桥梁。(2)对于难理解的概念,也可以结合概念的内容适当改写成公式或其他形式,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可表示为: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三、在枯燥内容教学中突显趣味性
大多中职生化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化学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方法,态度消极。关键是他们对化学没有兴趣。因此,教师必须从中职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因势利导,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最后才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基于化学知识的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生活常见现象是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较常用的教学手段,即可由生活现象引入化学知识,例如,在介绍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时,可提出问题“在面粉中加入发酵粉(小苏打碳酸氢钠),蒸出来的馒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小孔?”或者由旧知识不能说明的问题引入新知识。例如,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可先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并举出相应的例子,再让学生思考“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单质和二氧化碳”是属于哪一种基本类型,学生分析后发现该反应不属于任意基本反应类型,教师此时立即引出“氧化还原反应”;抑或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作为感性材料引入新知识,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浓厚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直观、形象的知识总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四、创设问题情境须贴切实际教学内容
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但问题情境不是越多越好,还必须有质量。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问题的隐蔽性和梯度,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形成的问题链要成体系。再次,问题设计的数量不要太多,不要显得零碎和散乱,要使问题的解决朝向教学目标。还有,问题设计要有内涵,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例如,认识元素、核素和同位素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易混淆。在学习完原子结构表示方法后,让学生尝试着用原子结构表示方法画出氢的三种原子表示法,接着提出疑问一:“什么是元素?”,让学生意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疑问二:“氢的三种原子都属于氢元素,都可以用氢元素的符号H,从它们的三种原子结构表示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氢的三种原子的中子数不同;疑问三:“氢的三种原子都是属于氢元素的不同原子,那它们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形容呢?”学生思考后,教师通过“班级里的同学关系”引出同位素的概念。通过层层设疑的方式,让学生理清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3500.html上一篇: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