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关于课本资源的开发与使用
1.过分拘泥于教材教育,课程资源观狭隘。
2.脱离教材,教学随意性现象,表现在轻重不当,详细不分。
3.脱离课标,教学“两张皮”现象,就在于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
4.课堂中教学资源的浪费,语言浪费信息量过大。
(二)课程教学中课程改革的表现
1.传统的导课、结课,课堂缺乏灵动的现象。表现在千篇一律的导课与结课,甚至两环节的缺乏,实质在于对课堂类型、课堂结构的定位不准。
2.过分追求学科体系及概念完整性的现象。表现在对旧教材的“还原”纠缠与概念的界定,我建议注重细节,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完成小学生而非大学的教学目标。
3.貌似“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表现在所举事例远离学生生活,或假设生活中本不存在的问题。
(三)学生活动和学法指导
传统教案中,教师通常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师活动,很少涉及学生活动和学法指导。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实际教学中教师“扶”得多,“放”得少,过分强调“主导”作用,而忽视了主体作用性的发挥。
二、课程改革指导下教材的转型
教师在分析教材编写意图、编排体系和学生学习状况前提下,首先确定单元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单元重点难点通过教材所选的一组课例从不同侧面、广度、深度凸显出来,单元重点、难点通过每一组的重点难点突破。其次,确定每一课的重点、难点。每一课所挖掘的知识因素有很多,但教学重点是单一而明确的,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学生接受水平、心理特点、思维特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材设计的策略上,新教材的设计和呈现需要进行根本转变,就是走以学习和学生发展,教育理念的革新,颠覆了这种教育观的合理性,恢复着人类通过主动思维去探究世界和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材,课程教学设计中学生中心、学科中心、社会中心的矛盾。我们只有认真探讨特定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才能使学生、学科和社会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理解各种教材设计和呈现方式的含义和优点,正确判断备选教材的适合性,通过选择使用某一种教材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实际上,即便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也并不只是教材的阐释者和宣讲者,教学过程或多或少地涉及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材应用方式的选择,是一定程度的创造性活动。
三、现代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从“主题失落”走向自身觉醒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殊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觉醒意味着教学主题的回归,国家和地方将课程权利适当地过渡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就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学设计者。教学觉醒意味着教学过程是一种对话。“对话中隐含着教学过程是对话双方对世界的控制,对话是为了人类的解放而征服世界,因此对话自身就成了他们获取作为人的意义途径”。
(二)学生从“边缘”进入中心
学生的家庭经济、发展、性别、学习等的差异,导致个体差异。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总是按统一的要求看待每一个学生,追求划一的教学目标,无视学生的差异,也就无视学生的主体人格。课程改革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需要我们认同学生的多元差异性。只有学生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的时候,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三)创新教学是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创新教学应该是通过创意的设计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或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实施过程。创新教学不既定于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师根据学科性质、学习者的需要等融合各种创造性思维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过程。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使用新课程倡导的新教学方式方法,使其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用性。防止出现课程是新的,而教法是老的。致使新课程名不符实。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及能力的天地。所以,教师要不断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情学法,顺乎学情,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3576.html上一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