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没有断流的文化,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其本身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事象。流传下来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或称“国学”)的精髓,这些典籍大部分是用文言写成,文言是一把通向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目前,加大文言文在大中小学校中的学习比重已成为中国教育之趋势。
相关高校中文专业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便以文言文为讲授对象。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必修课,是学习语言学、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古代哲学等知识的基础,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提高学生的汉语文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的古汉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不少师范类院校中文专业的古代汉语教学与汉语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脱节[1]、与中学语文教学脱节[2]。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西部地区师范类高校的古汉语教学提出一些看法。
一、中文专业古汉语教学现状
古汉语教学实践过程有三个参与角色:学生、教师、教材。我们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语文素养相对薄弱。与中东部教育发达省份相
比,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不高,而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又来自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加之高校扩招,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偏低。
2.学习模式化与功利化。经过在校一年学习(古汉语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可能受某些课程学习模式影响,一些学生忽视了古代汉语的学科特点,缺少刻苦钻研的精神,上课不肯动脑筋、记笔记,课下不肯去阅读、动手做作业,偏爱那些直观有趣和现成的东西,对抽象的知识概念望而却步,认为考试时教师划范围便可通过,甚至存在考试作弊、侥幸通关的念头。另外,部分学生学习功利性较强,重视考级考证,而忽略了对基础专业课的学习。
3.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不够。大二年级开设的大学基础课、专业必修选修课程较多,除去一些学生活动,所剩时间有限。然而,不少学生喜欢跟风,把大量课余时间放在玩手机、玩游戏上面,真正用在专业学习上的时间无几。
4.自信心不足。部分来自农村边远地区的学生,因经济上的因素,又疏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处理事情时一旦遇到困难常常显出不自信的心态,反映在学习上就是畏难情绪。
(二)教师方面
1.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不高。古代汉语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备课往往需要补充大量资料,在强大的科研压力下,高校教师往往不能投入较多的精力于备课教学、创新教法,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如果再上较多课程,每天疲于奔命,用在教改上的时间自然不多。
2.与学生的沟通不够。教师与学生多仅在课堂上见面,古汉语一般一周有3个课时,课间与学生有短暂的交流,但因大多学生喜欢保持沉默,教师不能及时全面把握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如遇学生学习情绪低落且又缺少交流,可能导致教师与学生互不信任。
3.对学生要求不严格。因部分学生素质基础薄
弱,而降低了教学的整体难度;为避免评教时学生的恶意差评,而对一些行为懒散的学生较为放任。
(三)教材方面
教材的局限性。坊间古汉语教材数种,当以20世纪60年代初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最为权威,以文选、通论、常用词作为教与学的模式。高校本科教学较多使用之。但有不少学者指出其不足之处,如未吸纳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部分理论内容讲解不太详细、文选部分与现行中学语文文言文重复较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不能很好地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等[3]。
综上,当前古汉语教学中的问题集中体现为:一是教师如何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二是教师如何能处理好教学与现有教材的关系;三是学生如何能更好地认识自身学习与教师、教材的关系。
二、加强中文专业古汉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古代汉语课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强调知识的获取、知识结构的合理生成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师范司1991年颁布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指出:“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4]因此,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感性知识,即古代汉语语感;获取理性知识[5],即古汉语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会使用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来独立进行文言文阅读赏析。结合古汉语教学目标和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古汉语教学对策。
(一)严格要求,构建融洽互信的师生关系
1.严格要求,有责任感,树立公正公平形象。在大学同一间教室读书的学生,智力上下相等,可能有的接受理解知识快,有的相对慢,课堂上也不宜以毕业去向而对学生进行分化。因此,教师要富有耐心和责任感,强调学习测试的公正公平,摒弃模式化功利化学习观念,明确学习古代汉语必须下工夫,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的练习对每一个学生都应严格要求。
2.建立沟通的多元渠道,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强调教师与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建立融洽互信的师生氛围。上课鼓励提问,有些学生碍于情面,课下也可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实施即时沟通,把沟通的内容公开,有些话题大家可以集中讨论,使之成为大家乐于接受的形式;对于那些不愿透漏自己姓名的学生,可以私信私聊,鼓励其要善于与大家分享。以此第一时间了解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并及时跟进解决。 (二)合理补充教材,创新教学手段
1.合理补充教材。古代汉语现行授课(以王力古汉语教材为例)一般以通论和文选两部分为主,常用词部分较少涉及。文选主要为第一、二两册的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诗歌作品等,这部分可突出趣味性;通论主要系统讲解古汉语知识,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诗词格律以及古书的注释、标点和翻译等内容,此环节应强调实用性。考虑到王力古汉语教材的局限,现以“有用”和“有趣”为标准,我们尝试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1)文选部分。讲解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等产生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历史感受。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产生源于多种因素的契合:一是礼乐制度的破坏,将统治阶级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特别是醉心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导致以劳心为务、专门从事精神创造的智囊团体“士”这一阶层的崛起;二是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原来封闭、孤立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规模渐盛;三是竞相争霸的诸列国,尚未建立起一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冲突、融合,士人可以进行自由的、具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四是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微,世代专门从事文化事业的宫廷官员开始转移至诸侯国,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6]。以上诸条件的聚合,创造了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等战国诸子的“百家争鸣”。
解析语言文字蕴含的文化事象,增强学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感受。例如《左传?成公二年》“齐晋?之战”一文,可结合出土的战车实物图片,解释春秋战国时代主帅战车和一般战车形制的差异,解释“不介马而驰之”中的“介”是系马尾,不是“给马披上战甲”,那个时期的战车马不披甲;也可解释“而矢贯余手及肘”中“及”是和的意思,非教材上讲的“箭射进我的手,一直穿到肘”,因为驭者驾车时手是下垂的[7];还可以联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中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W其脑”(晋将子犯释之为:“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中桑田巫占梦曰“不食新矣。”(指晋侯不能吃到新的麦子,后国人献新麦,馈人用新麦做好了饭并呈上时,“召桑田巫,示而杀之”,但“将食,张,如厕,陷而卒。”)与该文韩厥梦见父亲告诫自己“旦避左右”等与“梦”有关的灵异事件,揭示《左传》所述的历史命题“历史是神秘的还是理性的”,其背后与夏、商、周三代形成的“敬天法祖”“重鬼神”的信仰系统密不可分。
(1)略讲与中学文言文重复文选,适当增加与地域文化有关的篇目,拉近古代汉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例如贵州地区可以赏析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黔地的《象祠记》《瘗旅文》,清西南巨儒郑珍的《亲属记》《母教录》等学者的文学、小学名篇。其中,郑珍、莫友芝纂《遵义府志》中《夜郎考》一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考察了“夜郎”这一称谓与其所指地域的历史演变,结合《史记?西南夷列传》,让学生了解贵州人文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加强自身与古代历史文化之间的亲和力。
(2)通论部分。其一,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点,透彻不贪多。例如六书部分,教材讲得不深入,而这部分又是文字学的基础,这就需要适当详解东汉许慎对六书的定义,并补充相应的文字演变历程等。其二,适当增加一些语言学知识或相对较新的理论成果。这部分对初学者难度不宜过大,主要作为一个扩展内容,以解释清楚学生理解即可,例如讲解字与词是不同的概念、词义的演变和“义位”“义素”的关系等。
(3)常用词部分。字词是初学者掌握的主要内容之一,因字词知识点比较散,常用词部分很多教师不作为讲授内容,但其中一些经典条例,特别是涉及词义辨析和古今词义差别的,如“疾、病”,“二、贰、两、再”,“军、士、卒、兵”,“饥、?、饿”等,均是感受古汉语的好素材。
2.鼓励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加大教改力度、创新教学手段也是广大专家讨论的热点,比如多媒体的使用、网络资源的使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8]。我们强调三点。
(1)鼓励一线教师加强研究。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可适当增加科研资金和奖励,放宽科研时间等,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2)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强化教学中获取知识的实践性[9]。涉及比较抽象的语法词汇概念,不能只停留在教材所举的典型例证,还要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训练学生处理分析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马景仑等学者编写的《王力〈古代汉语〉同步辅导与练习》里面有不少的试题可供选用。文选部分要加强片段训练和阅读训练,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定数量的片段练习,涉及标点,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语法分析等,在精讲一定量名篇的基础上,要采取措施督促学生诵读相关篇目,以培养学生的古汉语语感。
(3)营造民主、互动、多元的课堂氛围。一个班级的学生大致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阶层是学霸,第三阶层较自由散漫,第二阶层的状态则处于两者之间。要调动全班的学习积极性,需在每个圈子设置典型,上课随机提问时,常激发和关注这些人,首先让他们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再不断鼓励一下圈子里的其他人,并诱之以学分,让他们各自圈子里的人跟着活跃起来。否则一部分人的自由懒散可能会带坏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及怀疑精神
1.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自学古代汉语。课堂教学首先需明确两点:一是强调新形势下学习古代汉语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二是阐明大学教育与中学应试教学的不同,强调自学是大学阶段主要学习手段之一。引导学生自学古代汉语是授课灵活性的体现。在吃透教材、培养起初步语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阅读一定数量的古文典献,逐步学会独立分析阅读元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来解决相关疑问。
2.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怀疑精神是大学阶段需要启发的意识之一。可以教材为例,指出其中一些解释可疑的地方,说明语言大家有时也是会考虑不周的,并欢迎学生指出教材或教师上课时出错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可讲解一些与古代汉语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如训诂),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例如王力《古代汉语》(二)文选庄子《?l箧》篇“而弃规矩”实为“面弃规矩”,“而”为“面”的形误,“面弃”同义连言[10]。
古代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科目,做好古代汉语教学工作,首先须处理好“人”的问题,即以学生为本、建立融洽互信的师生关系;其次须处理好教与学的问题,对教材进行有益的补充,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主动学习成为自觉意识。习总书记多次讲话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古代汉语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当前的社会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1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