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1研究对象
选取四川师范大学体育教学专业2016级2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试验班级(52人)和对照组班级(54人)。试验前,对两个班级学生的篮球技术、身体素质、篮球比赛临场表现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两个班级评估结果相当,差异并不显著,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从2014年4月开始,到2015年7月为止。
2方法
2.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查询、搜集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以及相关科研文献资料,根据本次研究目的与需求,对资料进行筛选。
(2)访问法、问卷调查法。对体育教学领域的专家进行访问,向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的可信度及效度检验结果良好。
(3)实验法。在深入学习文献资料、分析访问及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制定篮球课主题教学实验步骤,并将其用于试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学生的篮球教学中,比较两个班级学生的篮球比赛能力。
(4)数理统计法。对试验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并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比较进行t检验。
2.2主题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对照班级按照常规的篮球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试验班级则采用篮球课主题教学模式。主题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将篮球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根据篮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紧密围绕提高篮球比赛能力这一主题,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出“篮球教学专题初级学习网站”、“篮球教学训练基础理论”等网络课程。在应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时,注意充分运用导航、信息交互、合作学习策略。
(1)导航。建立的网络课程均应用了导航系统,包括课程辅导导航、内容悬浮导航,并辅以图标和文字导航,方便学习者快速找到想要学习的内容。
(2)信息交互。在网络课程中,设置了专题论坛、作业提交等交互模块,方便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3)合作学习。在进行网络课程设置时,根据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参与篮球比赛的体验,创设了相应的模拟情景,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问题为向导,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后,对两个班级学生的篮球比赛能力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试验班级的对抗能力、跑动能力、观察能力、战术运用能力、运球突破、传接球合理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班级(P<0.05)。由此可见,在篮球课教学中应用主题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篮球比赛能力的提升十分显著,主体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在篮球教学中取得显著成绩,主要是因为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师生角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虚拟的教学环境。在篮球课的实践教学中,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开展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篮球教学环境,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篮球课学习变得更为直观、形象,同时也能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良好的互动。
(2)师生角色进行了调整。在网络化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从以前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变身为了场外的“导师”,学生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教师适时地引导、启发,这样能够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习方式多样。主题教学模式提倡“Mirror”学习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其他同学作为自己的“镜子”,认识到其他同学在练习中犯的错误也是自己容易犯错的地方,这种学习方法能够让学习效率大为提高。在教学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各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能够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由学习好的学生带着学习差的学生,也能够让差生的篮球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4总结
将信息技术与篮球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应用信息技术对人力、物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开展篮球课主题教学,能够让原本零散的篮球技战术教学内容形成体系,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同时,该教学模式还实现了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的创新,对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了调整,学习方式多样,同时还为师生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激发了学生了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了学生篮球比赛能力的提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