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理解的生成过程。“理解”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正如德国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所说:“理解的本质在于,它不仅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情感、理智的交流,它就是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方式。它带动着我的意识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去追逐新的生命。”可见,理解是所有所有活动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是与人类整个生命过程密切联系的活动。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理解”在文本中的生成:
一、初始理解
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的过程中,以自己的原始积累与文本展开对话,这种阅读没有任何指导和讲解。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初步理解。用敏锐的触角去感知文本中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做的就是,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感悟。
二、引导理解
在初始理解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的引导,或与同学们讨论,或参考相关资料对自己的初始理解进行整理和修改。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和提升。比如,教师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时,初读课文可以看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之美。实则抒发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向往自由光明的思想感情。单凭学生的初始理解是无法领悟文章真正主旨的。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下,学生才能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和体会。所以,当一篇文章中作者的真正含义是多重的、晦涩的时候,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了
三、创新理解
创新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大胆思考,勇于突破固有思维的过程。在实现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质疑的精神。因为,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才是真正创新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到:“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要周密地考虑,他所讲授的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里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挑选教学方法。 ”可见,理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要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定义新课改下的新课堂,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从而导致事倍功半。如何改变这种阅读难的现状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守在养成读书的良好的习惯。”所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基础。教师应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引导。比如,晨读、诵读时注意音准、查工具书、写读书笔记等等。从小事做起,慢慢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其次,素材的积累。比如,名家作品、名言警句、优美段落、语法等等。所谓积土成山就是这个道理。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使读者终身受益。
再次,情感的升华。在学生对文章有了体验之后,就会产生感触。细细揣摩,明白其中的含义,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才是获得真正的理解和领悟。
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科学的落实阅读教学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4176.html上一篇:翻开警务实战教学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