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学要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课程目标,这一目标应该是落实在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每个学期、每个学段的教学当中的。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一种充满睿智的指导。因为从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上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行为。利用指导法能够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所发展和提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指导往往是以"告诉"为主的,当学生遇到了问题,教师直接告诉他答案,这种指导是单向的,学生缺少思考问题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互动,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指导"的内在价值取向,进而引发对"指导"的定位与思考。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小威廉姆?E?多尔讲的,教师从外在的专制者走向"与情境共存",成为"内在于情境的指导者"。教师的指导行为就是基于这一精神而受到重视的。
1.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宝贵的了,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促进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桥梁。每个老师讲课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在听课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走,自然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的板书、演示,抓住讲解过程中的关键词句。创造条件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
2.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新的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成了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主要教学行为。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教学生学"。学习方法的指导,需要教师结合教学过程,指导时教师应明示学习方法,帮助那些感知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学法,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和习得,提高学习能力。课堂上教师的学法指导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考虑教法的同时考虑学法,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学法训练,学会迁移,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所必需的学习机会和练习时间,对于重点内容还要加强单向训练。例如《海滨小城》的教学,希望学生掌握写景文章的分析方法,有老师分四步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分清写海滨时用得最多的是什么样的词,把它找出来,其目的是让学生抓住海滨的特点。抓住特点后再细读课文,找出能表现海滨十分美丽这一特点的词语进行品析。最后放声朗读,体会感情。学完这段之后让学生总结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就可以总结出来,即:初读,分析层次;再读,抓住特点;细读,品词析句;朗读,体会感情。掌握了学法后就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己分析第二大段,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这种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指导,将学法和教法结合,有利于学生明确分析这类课文的思路,也就为同类课文的学习提供了范例。
3.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加深知识理解
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可以巩固旧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达到预习新知识的目的。同时,通过总结加强记忆、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学习打下长久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及时总结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知识联系、明晰知识规律,从而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而有的教师教学,很少看到学生读整篇课文,大多是读只言片语,这样的做法,一节课下来,学生能不能把课文读通,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熟练都很难说。让学生读整篇课文是各年级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逐步培养与提升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低年级,了解课文内容;中年级,把握主要内容;高年级,理解文章主旨,理清叙述顺序。
4.指导学生形成想与做的习惯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终生受益,任何学习方法都离不开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指明学习方法,更应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解决问题。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重复21天以上就会形成习惯;重复90天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在学生没养成好习惯前,教师可经常检查、监督,直至习惯养成。
总之,指导是现代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行为,是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也是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根本措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行为,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点和辅助,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这正如我国学者所指出的:"学生独立学习时,教师的任务并没有改变,甚至可能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教师实现任务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它既不像呈示行为时教师有绝对的自主性,也不像教师对话时需要师生互动来解决,它是一种独立的教学行为方式,即指导行为,或称辅导行为。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学习能力的逐步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逐步走向主导地位,课堂教学行为也会从呈示走向指导。"换句话说,指导就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自我潜能的发现,都需要真诚的帮助。指导就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学生学习遇到困惑之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学生学习浮于表面之时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指导是一种热情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精神动力,诱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4222.html下一篇:对教学和教学艺术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