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朋友式相处、严父式管理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没有经历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叛逆情绪强烈,甚至认为他们只是为了一纸文凭,而且父母对他们没有过高期望,也没有自我认同感,没有目标与方向,纯粹是为了日子而日子。基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即关注自我、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同时必须承认中职生的学习与高中生的区别,高中生的学习与作息区域是固定的,而中职生的学习不限于教室,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他们排斥“填鸭式”教育,向往自由与个性。所以在课余的交流中,要采用朋友式相处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从而更好的进行引导与指导。教师不唯成绩评论学生,这也就体现了教师由传统型的“传道、授业、解惑”向“激趣、启思、导疑”创新型教师的转变。
其次严父式管理也必不可缺。这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棒打”而是“严师出高徒”,对于这些叛逆的孩子,严格的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一味的朋友式相处,会使他们做事情的时候有恃无恐,日积月累容易出现违背原则的错误。所以在教学管理中必须要严格,让学生们知道哪一些是不可以违背的、不可以违反的、不可以妥协的。正确的运用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启示,在班级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规矩形成后所有同学都必须遵守,并且作为教师也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如此一来学生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有所考虑,避免盲目行事犯下大的错误。这不仅对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帮助,也是对学生做人做事的引导。
二、重视德育、加强素质培养
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明确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所以在对职业学院学生的教育中德育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也提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对于中等职业学院来讲,既是机会又是挑战。
中职院校的教育体制尚不完善,各方面的管理体制与教育条例都在摸索中前进,但德育的首要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中职院校的学生是我国技术类人才的专业培养基地,技术人才的素质发展代表了教育的成功与否。一个技术人才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显示在技术的精湛,更重要的体现在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中职院校在注重专业实践训练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使中职院校的学生进入社会后,能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中职教育的发展才会越来越来顺利。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实并进
很多学生认为技术类学校就仅仅是注重社会实践,往往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如同建造高楼是一个道理,如果你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可是却没有理论支撑,其结果就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坎坷不断,若不及时补充理论知识,那么就会面临倒塌的情况。但是他们以前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容易对于理论学习失去自信,所以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要培养学生自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方式,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认识,推断学生的吸收与运用知识的情况,同时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辅导,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采用理实一体化授课,每一堂课中都设有实习活动内容,通过实习活动,锻炼动手能力从中有所积累与感悟,弥补自己的不足,纠正自己的错误看法,在加强自己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能够学到很多实际操作经验与技术。因此中职院校教师要明白所教专业的各项技术、理论,并精心准备,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注重知识应用于当前实习过程中,使得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尤为重要,一方面是对学生个人的自我思考、自我认识、自我筹划;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适应社会的提前引导。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职业方向有一个大致的规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作为中职院校的教师要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给予一些合理、客观的职业建议。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判断,避免盲目的乐观与过度的悲观,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可发展性。
现阶段,对中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在摸索中前进,同时中职院校学生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中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努力,一定能够为中职院校学生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道路,也一定能够让中职院校的学生学有所成。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4783.html下一篇:语文新课改教学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