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78-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大学第五批教学改革项目(JG2013YB003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艳(1978―),女,山东平原人,博士,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理论。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来自于西方的教育方式。在我国,对“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三种认识。一种是将其看作一门课程,一种是将其视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是将其视为一种教育理念。一般来说,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研究型课程主要是在中小学,在大学则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学习方式。将其视为一种理念则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们从理论上的讨论。
本课题是从教学角度对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研究,采纳的是第二种观点,尝试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融入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
一、经验与知识――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目前,大学的“研究性学习”基本被等同于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让本科生了解和参与科研活动。最早的是清华大学的“学生科技训练计划”,随后是浙江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继而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也陆续设立了类似的科研训练项目。[1]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者们的认识。比如刘树仁[2]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李尚卫[3]也直接指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王睿[4]给出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依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完成教学。其实从“研究性学习”形成的历史可以看出,这种简单的理解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误解,甚至可能造成对“研究性学习”的本性的背离。
“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梭,他在教育小说《爱弥儿》中提出了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理念。而后是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以个体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人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之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活动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等进一步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内容。[5]从他们的思想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地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面向“经验”,面向现实的生活,从中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最终仍然需要形成正确的“知识性”认知。“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否定“知识”,而是拒绝用既有的“知识”去限制学生。除了主动地探究和发现,“研究性学习”起码还有两层意思:一是面向社会和生活现实,面向经验;二是科学的认知。
所以,将“研究性学习”简单地等同于科学研究的做法确实有所偏颇。因为这极易将学习简化为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对研究过程的了解,而忽略了“面向社会和生活现实”这一点,甚至会降低了对认知的科学性的要求。比如,有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即便最后的研究结果“稚嫩可笑”也没关系。[6]而对于一般的人文艺术学科的本科生来说,他们能参与的“科研”工作,不过是研究资料的梳理,即便形成了某种认识,也只是从“知识”到“知识”的过程,恐怕离“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还是有距离的。
早在2001年学者安桂清[7]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不能囿于科学研究的藩篱”的观点,但是似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接受。因为她发表于《教育发展研究》的这篇论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反思》虽然被引用了92次,但之后被不断重复的却是“研究性学习就是类似于科学研究的主动学习”。因此,有必要重申“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首先要强调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面向现实生活世界,而不是书本世界,注重体验性,不能用已有的概念和思想限制学生对世界的个性化认识,更不能用单一的“科学研究”方法取代了探索式学习的丰富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对“研究性学习”的推行和实施还需要根据专业和课程的需要来做个性化的设计,否则便可能陷入僵化和形式主义,同样是对“研究性学习”的背离。
二、学习与创作――在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中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011年,戏剧与影视学正式被确立为一级学科,涵盖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表演等10多个本科专业。这为戏剧与影视学下属的各专业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专业性”要求的加强需要推行“研究性学习”方式
以前,戏剧与影视学的各本科专业是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依托不同的学科建立起来的,如文学、新闻与传播学、信息技术等,对专业性并无特别突出的要求,基本同普通文科专业一样,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然而,根据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规划,培养艺术专门性人才成为影视教育重心,艺术教育面临从“学术型”向“专业型”的转变。[8]这必然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作能力的培养。艺术创作需要的是思想的自由和个性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和“接受性”学习方式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束缚学生的个性,压抑他们的创作潜力。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二)就业去向需要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思维习惯
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进入该领域的创作一线工作,主要从事影视剧、电视节目、网络视频、影视广告等文化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工作。戏剧与影视学的毕业生将成为重要的社会舆论和文化思想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需要比普通观众更有见地,对事物认识更深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对观众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很多时候还需要对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并能以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出去。这种工作最忌讳的便是人云亦云和僵硬死板的图解,尤其需要的是正确认识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恰恰符合了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对社会生活现实有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人才。
三、目标与手段――在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中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除了需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之外,还要适应特定的教学对象。目前,我国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生源并不是第一流的,艺术专业的录取分数普遍低于其他的同等本科专业。所以,大部分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水平并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能力都稍差一些,但感受力、活动能力比较强。
笔者和辽宁大学的几位教师共同完成的此次教学改革实验,涵盖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广播电视学、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表演等几个专业的学生,涉及了学科通选课、学科核心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等几个类型的课程,经过理论上的探讨和实际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建立“存疑式”和“情景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是将“正确的知识”告诉学生,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任课教师要改变这种“传递式”教学,建立“存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留下问题,不予解答。一是将有争议的问题和尚无定论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告诉他们此问题无解,同时对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要让学生了解这一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无法形成定论的根源又是什么。二是在某些内容的讲授中特意设置问题,但不给出答案,让学生通过课下查找资料的方式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形成的被动接受的习惯,打破他们那种“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式。[6]
“情景式”教学是对“情景换位”的学习模式的一种转化。要求教师改变简单的思想观念传输的方式,学会将抽象的问题还原为具体的情境。可以通过详细、完整地讲授思想观念形成和确立的过程,让学生对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可以用模拟的方式,将学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体会其中的特殊感受,形成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这对于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所要面对的始终都是具体的人和事,而不是抽象的观念,只有对具体情境具有认识、判断和再创作的能力,才能真正胜任影视艺术工作。
(二)设计“参与性”课堂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形式,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形成了一种习惯,认为上课只需要听就可以了。学习认真一点的,还会做笔记,学习不积极的甚至连纸笔都不带。“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是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改变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模式,适当设计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环节,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
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法。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设置一些小问题,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随时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性。
还可以设置学生“讲习课”。将一些知识性比较强、问题相对简单的授课内容安排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备课,自己上讲台讲。还可以设置提问环节,让其他学生对该学生所讲的内容提出问题,推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主要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对于学生疏漏的问题予以补充,对于其中比较重要但学生又没有讲明白的问题进行深入讲解。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也是目前我国的高校推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
(三)规定性作业与自主研究性作业相结合的练习方式
大学教学,特别是一般的文科类教学,不太重视课后练习,也不给学生布置太多的课后作业。一般情况下,一门课程一学期只做一次课后作业,而这一次作业通常还只是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教师并不给予太多指导。学生的实际训练其实是很少的,而缺少指导的一两次练习也基本没有意义。这种“少动手”甚至“不动手”的学习方式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采用规定性作业与自主研究性作业相结合的练习方式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实际训练。规定性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规定题目或形式的作业,自主研究性作业则是跟授课内容相关但不规定题目或形式的作业,且可以自由选择做与不做。对于自主研究性作业要求教师给予面对面、一对一的指导,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反复修改,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形成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这是将“研究性学习”直接纳入课程教学的一种形式,既便于教师指导学生,又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建立,需要打破许多思想陈规,涉及教师、学生和管理者,需要有政策、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本文所提出的几种方法,只是针对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的课程教学的改进策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性学习”的建立起到推动作用。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能对“研究性学习”的建立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5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