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
在人类的文明发展过程中,过度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气体效应,致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破坏。因此,人们开始尊重自然,最大限度的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20世纪60年代后,所有建筑设计者都在思索未来建筑发展路在何方,都在寻找能够推动建筑真正向前的动力。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绿色生态建筑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必然。也就在同一时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和建筑学合成为生态建筑学,即从生态的角度来认识建筑,将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以此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比如地势、气候、阳光、空气、水流,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并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同时,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环境因素循环,确保生态体系健全运行。生态建筑首先必须具备有节能的特征,并充分考虑各种绿色能源的使用;其次注重使用可再生和可循环利用材料,注重环境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绿色生态建筑概念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建筑必须具备节能的明显特征,在考虑使用各种绿色能源的同时,还要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二、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衡量和理解绿色生态的角度和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主要体现于如下几方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对其的破坏;
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对使用者的关心;为使用者融入自然环境而创造条件;以动态的思想,推动绿色生态建筑的可持续性。
三、绿色生态建筑中的节能技术
建筑节能是建筑发展的总体趋势,目前的节能研究主要是考虑建筑物的综合环境、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两方面。同样,教学建筑作为建筑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紧随绿色生态理念,这就需从选址开始,充分考虑采光通风以及充分利用再生能源等方面。
(一)教学建筑的选址
建筑选址在考虑到交通便捷和周围是否具有污染源等前提下,还需考虑到日照、遮阳、通风等三个因素。既需满足建筑物冬季采暖的需要,还应充分利用太阳光。设计教学建筑时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日照、地形以及建筑的遮挡情况、通风要求及节约用地等因素,以此确定出教学建筑的体型、窗口位置及大小、遮阳处理等实际需求。
1.教学建筑选址应首选避风、向阳的平地或者山坡,这样有效提升采暖效果。
2.朝向选择应考虑到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情况,这样能够充分提高建筑物吸收太阳能的利用率。
3.由于日照间距直接影响到建筑物获取热量的多少,因此,在有效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尽量提升教学建筑的日照间距。遮阳设计应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绿化遮阳;建筑自遮阳;地貌遮阳。此外,规划过程中还需考虑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气候、地形等。设计时,应详细考虑到教学建筑的通风情况,通过气候来调节校园内的微气候,保证校内的自然通风。
(二)教学建筑的体型设计
教学建筑的设计既要保证使用功能的完善,还要考虑到气温、太阳辐射、建筑体的朝向、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局部风环境等众多因素。针对校内图书馆、教学楼等体型系数较大的建筑,其单位空间散热面积会逐渐增大,消耗的能源也就越多。因此,教学建筑在保证正常使用的同时,还需尽可能的降低其建筑体型,如:增加长度和进深、增加建筑体量、减少独立的点式建筑、合理设置层高和层数等。
(三)教学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
目前,节能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1.教学建筑的外墙节能技术
单一墙体技术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外墙保温技术,主要措施有:加气混凝土外墙施工技术、符合墙体施工技术。复合墙体技术又分为夹心保温、内保温和外保温技术。保温措施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围护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围护结构的保温不以隔热为目的,隔热是为了尽量减少围护结构吸收太阳辐射热向室内进行传递。
2.教学建筑的外窗节能技术
作为影响室内热环境质量和建筑节能重要因素之一的门窗,其耗能约占到建筑围护结构总量的40%-50%左右,因此,门窗也成为围护结构热工性相对薄弱的主要位置。建筑物的外门窗不仅属于能耗大构件,也是主要得热构件。通过门窗上的玻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进而提升室内问题。正因如此,我们设计教学建筑时,必须根据教学需求确定门窗的尺寸和相应的材料。
此外,影响建筑耗能的重要因素就是窗墙面积比。如开窗面积过大将直接增加采暖能耗,但面积过小的开窗则会影响到采光和日照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设计窗枪面积比例时,既要考虑得热还需考虑保温,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建筑实现环境舒适、采光合理、视觉感强的设计目的。
3.教学建筑的屋面节能技术
我国对屋面设计主要以《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为主,常见屋面设计形式有:传统外保温屋面;倒置式屋面;双层通风屋面;阁楼屋面;蓄水屋面;种植屋面;冷屋面。针对教学建筑可以采用蓄水与种植相结合的屋面设计,这样不仅能降低楼体温度还能提升校园绿地面积,改善校园环境。
4.楼房地面节能技术
直接接触室外的地板、楼板应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楼地面的蓄热作用,用于稳定室内温度的变化。实测证明,在建筑体沿外墙内侧周边宽约1m的范围内,地面温度差可达5°C。因此,引入地面节能技术可以大幅降低校内地面温度,通常做法是使用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并加大校园内的植被覆盖率。
结束语:
发展生态建筑是应对建筑全球化挑战,提高建筑健康性、舒适性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建筑设计、建设方式,缓解资源和环境约束矛盾的必然选择。作为建筑师应当顺应时代潮流,重新审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肩负的责任,树立正确的建筑哲学观,以积极地推进生态建筑领域的实践。教学建筑是学生和教师学习与工作的场所,教学建筑的生态节能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提升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环保科学的知识渴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5316.html下一篇:探讨中职学前教育声乐集体课教学